万里旅行网

之章的写作顺序?

257 2024-09-11 08:12 yyns   手机版

一、之章的写作顺序?

一、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也叫事情发展顺序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如:《背影》《走一步,再走一步》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再接着原线继续叙述.)如:《羚羊木雕》

二、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常采用这种顺序.游览顺序是空间顺序的一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思维的规律)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

①从主到次:《中国石拱桥》第9段成就原因

②从简单到复杂:《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③从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④从整体到局部:《苏州园林》全文结构

⑤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化石—大陆漂移

⑥从结果到原因:《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行星撞击

除此之外还有:从特点到用途、从一般到特殊,从原因到结果等等.总之,只要明确了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都是逻辑顺序.

三、论证顺序.

1、时间上从古至今;

2、范围上由中及外;

3、论证力度上由小到大(真实、具体、权威,有说服力的论据更有论证力度)

拓展资料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说明形状和构造的实物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是按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3.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按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二、断章卞之琳写作背景?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三、孟子三章写作特色?

《孟子》一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仅在于它体现了语录体散文向论说体散文的过渡,是中国论说体散文的重要奠基作品之一,而且其独特的文章风格,为中国政论文开拓了一个优良的传统。

孟子文章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主题重大,观点鲜明孟子文章的特点,首先是直面现实,针对当前普遍关心的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以关怀国运民生的忧患意识,以平治天下、建立新社会的理想,直陈自己的思想见解。他的文章从不“为文而文”,而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从不隐晦曲折,模棱两可,而是立场坚定,观点鲜明,这是政论文写作的第一要素,因为写政论,就要明白地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二、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孟子文章有磅礴宏大的气势,如滔滔江河从高处直泻下来,奔流不已。读者读来感觉似有一股强大的巨流,一波接连一波,不能摆脱,也无从闪避。他的言论光明正大,使你不得不接受,不得不信服。这种气势来自孟子的忧世忧民之心,来自他平治天下、解万民于倒悬的高尚理想。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所以能够“藐大人”,据理侃侃而言,直责其非,可使“王勃然变色”。

三、缜密的思辨逻辑力量孟子的文章大多是记录与对方的辩论,所以他以“雄辩”著称。他的辩论文章,既具有磅礴的气势、犀利明快的语言,同时又具备严密的逻辑力量。他的文章大多有明显的思辨性质,他的学说正是在论辩中展开,经过多次论辩,他的理论得以丰富、充实和最后完成。

四、与论说结合的文学色彩孟子的文章是议论文,或曰说理文,但他不是纯思辨的论证,不完全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而富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从而增强文章的论说效果。

四、孟子三章写作手法?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五、梅岭三章写作特点?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引用、借代、设问等。

2.引用传说和典故:“泉台”“阎罗”是民间传说;“此头须向国门悬”引用伍子胥的典故;“取义成仁今日事”化用孔子孟子的话。

3.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由回首过去征程到展望美好未来,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来表现内心的主观世界,抒发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

六、刘章搭石写作时间?

刘章搭石写于1977年年末。

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新中国成立后作者才跟大人出山走搭石的。人们祖祖辈辈走搭石,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没人数过。

1977年年末,作者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作者见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见人们无序地匆匆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

七、论语十二章的写作背景?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八、论语十二章的写作手法?

1: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2:句式变化生动,反问、排比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对偶句则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3:语言上语意含蓄,富有哲理。每章都可算作格言。

九、骆驼祥子第12章写作特色?

1、脉络分明、情节丰富的纵式结构。小说是以祥子的活动为主线来安排情节结构的。这种单纯、明晰的结构方式,便于表现祥子“三起三落”的奋斗经历和思想性格深刻变化的过程,能够更集中、更明确的突出作品的主题。

2、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发展变化。作品对祥子的肖像描写最突出的有二次。一次是在小说的开头,一次在结尾。

十、断章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