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潮汕东征军纪念馆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7-12 23:58   点击:8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潮汕东征军纪念馆

应该是1925年1月吧。

第一次东征指的是1925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发起的一场战役。

1925年1月7日,乘孙中山北上病重之机,粤系军阀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率领3万兵力进攻广州。15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东征联军10万人,于2月初分三路讨伐陈炯明。

东征开始后,担任左翼和中路作战任务的杨希闵、刘震寰部都按兵不动,右翼由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为骨干、新装备起来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和两个教导团3000人成为东征主力。这支军队先后攻下淡水、海丰,于3月占领潮汕地区。不料部队回师到棉湖时陷入敌军重围之中。连长、共产党员曹石泉和曹渊、许继慎等率部奋力作战,击溃陈炯明军主力林虎部,扭转了战局。营党代表章琰在战斗中牺牲。由于共产党员冲锋陷阵、勇猛杀敌,东征军被东江人民称誉为“为民众而牺牲之先锋队”。

4月,东征军控制东江地区,取得第一次东征的胜利。

二、汕头市东征军纪念馆感受

. 中山公园迎春门(汕头) 2. 中山公园 3. 中山公园(汕头) 4. 华坞妈宫(汕头) 5. 基督教市东堂 6. 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 7. 中山公园西门(汕头) 8. 汕头博物馆 9. 观海长廊 : 10. 东征革命史迹陈列馆(汕头) 11. 基督教 12. 基督教恩典堂 13. 老妈宫 14. 主教座堂\圣若瑟堂 15. 天主堂 16. 塔山风景区 17. 天主教堂 18. 金砂公园西门(汕头) 19. 观海长廊(汕头) 20. 基督教市西堂

三、参观东征纪念馆心得体会

山西十条红色线路 带你重温革命历史

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为献礼百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邀你一起打卡10条红色旅游线路,带领大家深入山西,重温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

线路1:烽火太行之旅烽火太行之旅,将走进华北抗战中枢“太行根据地”的腹地,深入了解太行山红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线路2:英雄吕梁之旅 吕梁是革命老区,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这片红色热土上都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遗迹。

线路3:长城抗战之旅长城抗战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线路4:“走向胜利”之旅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从延安到西柏坡途经山西。此条线路多为毛主席等老一辈领导人在不同地区居住的旧址,再现了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足迹。

线路5:重温山西建党之旅战争年代,山西涌现出高君宇、贺昌等一批共产主义运动先驱。重温山西建党之旅,将感悟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强大精神力量。

线路6:铁血东征之旅红军东征在山西境内历时75天,此条线路包含红军东征时期的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指挥部旧址以及殉难烈士纪念馆等。

线路7:追寻八路军总部之旅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70多个村庄驻扎,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此条线路包含八路军在山西多处总部旧址。

线路8:晋察冀根据地之旅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心脏地带建立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在此处根据地共作战32000多次,歼灭日伪军35万余人。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线路9:红色军工之旅1941年,为保卫八路军在黎城县创建的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兵工厂,爆发了“黄崖洞保卫战”,保证了抗战时期大量的武器供给。红色军工之旅将引领游客回望山西红色军工光辉发展历程,追寻红色记忆。

线路10:根据地文化新闻事业之旅 山西作家赵树理本着为人民写作的宗旨,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以他为首的“山药蛋派”,更是将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参观汕头东征军纪念馆有感

1.中山公园迎春门(汕头)

2. 中山公园

3. 中山公园(汕头)

4. 华坞妈宫(汕头)

5. 基督教市东堂

6. 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

7. 中山公园西门(汕头)

8. 汕头博物馆

9. 观海长廊

10. 东征革命史迹陈列馆(汕头)

11. 基督教

12. 基督教恩典堂

13. 老妈宫

14. 主教座堂\圣若瑟堂

15. 天主堂

16. 塔山风景区

17. 天主教堂

18. 金砂公园西门(汕头)

19. 观海长廊(汕头)

20. 基督教市西堂

五、汕头东征革命纪念馆

汕头第一家酒店应该是汕头大厦,所处位置为永平路11号,始建于1933年。

大家现在还可以看到屋顶1933的字样,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风格,是当时汕头商埠最高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因此取名为擎天酒楼,后改为“新永平酒楼“区别于永平楼口的”老永平酒楼“,解放后更名为汕头大厦。汕头大厦到目前已经矗立近百年,据说当年内部装修极其豪华,除了进口的英式电梯,酸枝餐桌椅,金碧灯饰,布置得的非常奢华,餐具也极其讲究,象牙筷,玻璃器皿等。如果当时能够在永平酒楼请人吃上一顿饭,是件特别有面子值得炫耀的事情。因此,这里便成了富人聚集宴请宾客,显示身份的地方。

当然作为当时有名的四大酒楼之一,这里的菜肴也是很有名的,很多菜式菜肴仍是老汕头人最值得回味的味道。在解放后,汕头大厦的很多大厨都走了出去,去广州,北京为政要外宾烹饪做菜,汕头大厦一直营业到上个世纪90年代,被誉为“粤东地区餐饮业的历史象征”,见证了汕头开埠以来餐饮业的发展。

在永平路2号(开埠文化陈列馆对面)我们还看到正在修缮的老永平酒楼,这座酒楼建于1922年,是一座宽敞的四层建筑。由于损坏严重,现在仅能看到前面的门额,主体几乎不见,老永平酒楼可以说是当时最早的酒楼,建成时的规模和气势在当时汕头首屈一指,一二楼为餐饮,三四楼为住宿。据说但是很多重要的集会都在这里举行,周恩来在1926年担任东征军行政委员就在老永平酒楼举行了汕头各界代表回忆等等。可以说老永平酒楼除了是汕头酒楼的开先者,在东征革命史上也留下了它的足迹。直到新永平酒楼在1933年新建后不久,老永平酒楼也停止营业。

现在汕头大厦外墙已经完成修缮,据说还会进一步进行内部修缮并恢复其营业。老永平酒楼的修缮也在进行中,但愿这些宝贵的遗迹能够重现也能一直保存下去。

六、汕头市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观后感

一、兴道书院

兴道书院在棉湖镇之东南,前临云湖。湖两旁,一为“之”字形桥,一为拱形桥,各有千秋,湖边木棉挺立,直刺云天。站在书院之前,近望隔湖岭顶埔,有如砚台。远望则层峦叠嶂,正中有铁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并排,有如笔架。真个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书院正座宽十三公尺,深四十六公尺,前面门楼高耸,屋檐凌空,大门上有石刻“兴道书院”四字,有联云:“兴纪五百年,见知闻知,自古皆称名世;道传十六字,同学同乡,于今共颂作人。”门背则刻“砥行立名”。门楼内为天井,步入大厅,为文昌爷宝座。再过一天井,是一排高楼。楼下一厅二房,楼上斗拱交错,画栋雕梁,脊檐巍峨,祀魁星爷。楼前挂木匾书“造凤楼”。又有联云:“是楼上主人,云水湖桥资览胜;幸棉中学子,凤龙台阁定初基。”书院左侧为瑞制祠,宽二十五公尺,深三十公尺。中央有一拜亭式厅堂,建筑精美,清雅脱俗,周围有书室二十余间,向着中厅,如众鸟之朝凤。解放前后,书院几经修缮,门楼建为二层大楼,面貌稍易,但其格局仍保存原貌,堪为游赏胜迹。

《揭阳县志》记:“霖田都兴道书院,同治十一年改建,厅堂之旁为书室二十余间,购置产业银二千四百圆。”

据记载,兴道书院建于一八七二年,其实书院的历史要上溯到清初,可谓“源远流长”。

《揭阳县志》指出:“从前衙署在湖口村地方,前明洪武三年移住棉湖。”湖口村在今东园区洲仔郭村,自明初以来,棉湖已成为霖田都的首府,清时设“左堂”,修建城隍庙,实际是副县城了。因而明清以后,棉湖教育特别发达,成为一个文化中心。《揭阳县志》记揭西地区最古老的学校是棉湖社学,俗称老书院。其中收录二篇碑记。王秀(无锡人,巡简)的碑记指出;“棉湖距县治(榕城)六十里,为霖田一都巨镇。土田肥美,民物殷饶,衣冠之族,弦诵之家,甲于通邑。”“爰卜吉于安定门外之左,购地九丈。”“鸩工于雍正八年九月二日,明年五月六日而学成。”这所社学,创办于一七三零年,今镇内的文祠小学即其遗址。

棉湖社学办了十二年,即搬到现在兴道书院这个地方,改名为鸿都书院。《揭阳县志》记:“鸿溪书院,在鸿溪,乾隆七年,举人陈元才建。”鸿溪就是云湖。县志收入陈元才的儿子子承(邑举人、永年知县)的《鸿溪书院记》称:“霖田之棉湖有社学,雍正八年邑宰湘潭陈公树芝暨巡简宰无锡王公秀始之,属予先君茂厥事嗣,是士气蒸蒸,日有起色。顾其地邻于市肆台司,或假道申宿,遂成传舍。先君屡思别觅僻处,为多士习静,骤不可得。后览胜至鸿溪,见三山排青,一水汀碧,颇有终焉之志。而藏修弥息,心迹双清,于书院为尤宜。爰度揆日,筑精舍于江浒,颜台曰文光,昭其文也,计三栋,夹室二十。广袤各十二丈,庖井悉备,规制虽未宏,颇喜不蹈场界,夙愿藉此稍偿。肇工于乾隆壬戍,计费镪约六百有奇。”鸿都书院是揭西地域有史所记的最古老的书院。以其所记面积,与今兴道书院相等。鸿溪书院办了一百三十年,才“改建”为兴道书院。一九二五年三月,国共合作的东征黄埔军指挥部曾进驻兴道书院,-和蒋介石的住房即于兴道书院内,十三日东征军西渡榕江,在金和区大公山打败了军阀陈炯明,这就是威震海内外的棉湖战役。

由此观之,兴道书院从社学开始,已历二百五十四年,从迁来今址开始,历二百四十二年。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揭阳县第一中学迁来此开办。一九四五年,兴道书院改办为揭阳县第二中学。一九六五年改为揭西县第二中学。文革期间的一九六七年改名为东方红中学。一九七八年,改名为棉湖中学,并于隔湖岭顶扩建校舍,书院旧址仍为部分师生的宿舍。一九八五年拟将此院改名为兴道中学,与棉湖中学分开,独立创办另一所学府。

兴道书院变迁,是棉湖历史的见证,是教育沿革的记录。她也是国民革命的纪念地。

二、龙颈水库

龙颈波光(龙颈水库)在(揭西县)五经富镇之北,处于龙江上游。龙江发源于丰顺县之八乡山,蜿蜒三十里,注入揭西县境,又穿越六十里,注入榕江南河,为南河最长之支流。一九五八年,在此兴建水库,历二年余而竣工。在与丰顺交界处建上库大坝,又在下游的龙颈口建下坝。蓄水量达一亿多立方米,是县内首屈一指的水库。上库大坝,高达五十七公尺,有如一座大山,截住洪波。坝上宽阔平坦,将两旁高山连成一片。右侧有楼阁,红墙绿瓦,古色古香。左边水中有圆形放水台,亭亭玉立。往前一望,碧波渺茫,纵横十余里。上游山货,在此集散,为繁忙之转运站。

坝左侧高山半山腰,有一隧道通入,乃一地下宫殿,因处水平线之下,又称水晶宫,内分四层楼,装电机三台,共九千六百千瓦,日夜机轮飞转,马达轰鸣。控制室中,银光屏闪闪发亮,似珠光宝气。各层之间,回廊相接,长梯相通,迂回曲折,可从另一洞口而出。

离上坝十余里的龙颈口,两岸高山狭峙,左边彩塔山,有梯田痕迹,望之如塔,下坝即建于此,坝高四十三公尺,有水从一侧山洞轰然奔出。坝外大楼为发电站,装机三台,共九千千瓦。电站周围,电竿如林,电线如网,蔚为奇观。

从下坝到上坝,有公路相通,然游览水库者,最宜乘船。下库十余里平湖,电船往来如梭。其地山高林密,郁郁苍苍,山青水绿,江山如画,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下库中段,大尖山下,剑门坑从西注入。这里原来三村鼎立,江中设有一古渡,称为张陆渡。渡头有一古井,称为宋帝井。《揭阳县志》记:“张陆渡,尖山下。相传宋太傅张世杰、丞相陆秀夫经于此。中有井号宋井涌然而出,清澈可监毛发,至今民犹备牲礼往祀之。”

相传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九岁的宋帝昺,为元兵所追迫,逃至大洋村东面的塘湖,在此立碑刻石,暂作栖身,其碑今仍完好。后元兵追至,宋军逃至此渡口,设渡收集残兵。帝昺在荒野露宿时,身边忽现一井,井水清甜,以供御用。后在龙颈口彩塔山下誓师,其兵屯于西侧,后其村称营盘寨。寨后山谷有砾上硿,乃一百公尺以上的飞瀑,忽而响声大作,闻于四方,以壮军威。彩塔山之西,地面涌出温泉,以供军士洗澡,其地今称汤湖。谁料元朝大军到来,苦潭埔一战,宋兵死伤大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帝昺君臣往东南逃奔,才走了三四里路,连玉玺也丢了。事后,当地村民将宋兵残骸埋于苦潭埔,立碑曰“厉泉”。因见埔上常罩阴云,悲风阵阵,故每年备礼品以祭。在丢玉玺的地方,今叫石印村。

自从建了龙颈水库,宋井已淹于水中,张陆渡也已撤去,惟见电船飞驶,浪花飞溅。但当日的沉痛史事,仍令人为之凄怆。

《揭阳县志》还记载着怀念张陆渡的二首诗。

清嘉应进士、监察御史邱玖华《过张陆渡宋井怀古》:谁使神州坐陆沉,空余荒井尚深深。石泉幽咽忠臣泪,野露寒沾帝子襟。万里山河萍破碎,百年家园泪淋零。西湖蟋蟀人何在,洋水浑流直到今。

清东莞举人、揭邑教谕邓大业《过张陆渡宋帝井有感》:此地旧传张陆渡,忠魂犹见起旋涡。荆舒误国缘新法,缪丑愚君在议和。二圣蒙尘无反旆,举家沉海有随波。何须更向涯门去,井畔停舟慨已多。

三、神泉胜迹

神泉胜迹在惠来县城南7.5公里处,地处广东省东南沿海,西临南海,背靠文昌山,是县内龙江、盐岭河和雷岭河汇合出海港口,是粤东地区历史上著名的海港。建于明嘉靖33年(1554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胜迹繁多,有“三奇”、“八景”之说。(“三奇”即奇物——丝线吊金钟,奇鱼——拜鱼,奇水——甘泉。“八景”指蜃楼海市、海角甘泉、烟墩望海、玉芴朝天、文笔高标、晚霞归帆、书院青松、古井通海。)相传隋朝年间,神泉四面环海,是一个孤岛。唐朝时,岛上已有居民,以捕捞为生。尔后,因泥沙冲积,岛屿与陆地相连,形成了背山面海的地势,居民倍增,逐渐于神山古庙前后创建神前、神后、神山等13个村落,合称“神山巨镇”。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代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其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写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寺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水仙宫为神泉古迹之一,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祀夏禹王,宫内有正厅、明间、次间,卷篷式拜亭,硬山顶,有“登台望舟”之景观。玉华塔位于神泉港口南端,原是一座渔船来往的航标,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七层八角状实心塔,贝灰夯筑,高26。4米,为古八景之“文笔高标”。

海市蜃楼常出现于神泉港西南海面,时间多在春夏之交,天将大雨前夕。“海市蜃楼”的出现次次有异,有古代的台榭、厅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还曾出现过日本侵华的战争场面。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景象万千:时而勇士披坚执锐,万马奔腾,时而曲苑、酒旗,仕女嬉游,或隐或现,若远若近,蔚为壮观。蜃楼出现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现,从下午一时至六时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

四、方方纪念馆

方方纪念馆,建于洪阳文化广场,为四层楼房建筑,面积约2700m。该馆是为纪念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先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和国家侨务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方方而建。

方方同志是洪阳镇西村人,青少年时期就追求真理,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1919年“五四”运动时任普宁学生会会长,1926年春转为0党员,历任0潮安县支部书记、普宁县委书记、汕头市委书记、福建省上杭中心县委书记、闽粤赣边区省委职工委书记、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南方工委书记、0中央香港分局书记、华南分局书记等职。解放后,任0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广东省人政府第一副主席、0中央-部副部长、中侨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务。曾当选为党的七大、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人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期间,方方同志受到残酷-,1971年9月含冤去世。1979年3月党中央为方方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补开追悼会。在方方同志的家乡——普宁市洪阳镇建“方方纪念馆”,是普宁160万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夙愿,也是广大0员和老同志的热切要求。原国家主席-同志生前为“方方纪念馆”题写馆名,原国家副主席-生前也为“方方同志塑像”题名。馆内的展品有方方同志革命活动的情况介绍、照片、实物共300多件。展品陈列共分六个部分:一是少怀中华凌云志。概述方方同志在潮汕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情况;二是崛起闽西有俊声。介绍方方同志奉调闽西后,力挽狂澜,领导闽西革命的英勇事迹;三是抗日反顽智勇全。介绍方方同志任0闽粤赣边区省委职工书记时的建树;四是擎起南国一方天。介绍方方同志大力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人民武装的卓越贡献;五是侨务风范炳千秋。概述了方方同志作为我国侨务活动的卓越领导人,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了大量工作,彪炳千秋;六是英名不朽史流芳。展示了人们对方方同志的尊敬和怀念,其光辉业绩

永远铭刻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方方纪念馆于1999年10月1日开馆接待来宾,成为普宁市的又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天竺岩

天竺岩位于揭西县城河婆镇南面4公里的明山东麓,创建至今800多年。奇石突起,以天然石洞为佛殿,今增新宇,风光如画。1989年7月1日列为县级文保。1995年被批准开放。

岩所处之明山,是著名三山之一,与毗邻的巾山、独山成为隋代创建三山国王庙之神话出处,驰名两岸,堪称“揭西第一洞”。清《广东通志》载:“招仙观在揭阳县西明山(今属揭西县),宋嘉定中(1208—1224)建,相传有羽士隐此。”至明朝成化八年(1472)秋月,由住持慧钊和尚募资,鸠筑成寺,佛殿僧舍初具规模。清乾隆十六年(1751)十二月初一日,揭阳县正堂顾,接受九月十六日生员黄鹰扬等12人呈文,称其祖杨蕴有粮田12亩,于康熙十八年(1679)施岩为香油资,为防被变卖,须勒石之求,故立下《廉明县主顾批准勒石示禁》碑(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密证禅师住持此寺,遍题十方,修葺扩建,殿舍僧院更加完备(今存碑记)。1950年后,寺被废止。1989年7月1日,0揭西县委批准修复,列为文保护单位。岩山门高大瑰丽,设正门和左、右偏门,上饰澄色琉璃瓦,嵌瓷楚尾和动物、花草,光彩耀眼。门柱石刻对联,横批刻“翼善开贤”。又摆大石狮、大石鼓各一对,使山门显得更为壮观。

再进,正对面是一个长方形车库,上饰澄色琉璃瓦,与后山翠林青黛相映成趣。登其旁石台阶而上,便抵达石洞前所筑佛厅正面。新建佛厅美轮美奂,并建两“伸手”。厅脊嵌瓷双龙朝0,随带嵌入物,古色古香。作为主殿的自然洞顶巨石,高过厅脊,势凌青天,于紧连的绿林中分外显眼。佛厅门匾石刻着:“天竺古岩”。走过佛厅,便抵达石洞内主殿。它有350多平方米,可容数百人,三面为天然石壁,底面有石龛,前面用石条砌成精致的殿门。天然巨石盖中,有一小孔,深不可测,被称为“出米孔”。殿后有迂回遂道,中有石室,如入迷宫。由暗道穿越出门,到达山谷,清风吹拂,迎面忽见10米高天然石雕大佛,巍然端坐,笑逐颜开。举目眺望,满坡苍松翠竹,奇花异草,嫣红姹紫,绿滴凝香,亭台掩映于绿海之间。

六、北标窥日

北标窥日是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揭东县地都镇鸡笼山南麓,是标志地理学上北回归线经过地方的建筑物。由浮雕地球仪、“北”字承重架和观赏台三部分组成,塔高13.6米,底坛直径30米,每年夏至日中午十二点,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能透过标志塔地球仪的中轴线管,在观赏台中心石板上投下日影,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北回归线是地球上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也就是北纬23°26′的纬线圈。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除了不断自转外,还以椭圆形的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叫做公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转就形成了四季轮回。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相成66.5度的夹角,因此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把太阳光直射在最北面的点连成一条假想线,就叫北回归线。一年之中太阳光的垂直照射点就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只有每年6月22日夏至日正午12点左右,有一瞬的时间直射北回归线,从这一瞬开始,北半球进入夏季。因此我们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见影”的天文现象。北回归线是看不见的一条假想线,建立了标志塔,就使得人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北回归线的客观实体,感觉到这条纬线的存在。它对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气候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在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台湾的嘉义、花莲,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和云南的墨江都建起了标志塔。到目前为止,我国是世界上建立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

“夸父亭”和“邓林亭”取名与太阳有关,古籍《山海经》有一则动人神话传说:夸父就是大男子汉的意思。古时干旱,他要征服太阳,追赶太阳,满身淌汗,热渴难忍,饮尽黄河渭水还不止渴,要去饮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夸父丢弃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邓林。邓林就是桃林。汕头北回归线标志塔地处我们这个海滨城市,造“夸父亭”等景致和《山海经》中的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非常吻合。

七、郭氏大楼

棉湖郭氏大楼,位于揭西棉湖,为清初富商郭来所建。大楼位于棉湖古镇翰林府右侧,永昌古庙左侧,面对高耸的铁山笔架峰,濒临秀美的云湖。湖桥亭榭镶缀,名胜古迹交辉。与兴道书院、翰林府、云园、永昌古庙等,形成一个壮观的建筑群。郭氏大楼显得尤为雄伟壮观,是远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誉。此楼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楼占地5460平方米(约合9亩),楼宽52米、深105米,有四条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琼楼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宫殿形式,里面原有99间房经后代修补增建,总数为100间,即所谓“驷马拖车”、“百凤朝阳”的格局。

整座大楼以贝灰三合土夯成(据说三合土中和以少量地红糖),坚固美观,大院中有小

院,院墙砌有长窗,清雅超俗。楼前有广场和高照壁。广场之右侧建有“会元居”,是该楼主人当年接待四方商贾和宾客之地。“会元居”后面,还有书斋一座,人们称为“老书斋”。后楼正中,有清代监察御史邱玖华“去天尺五”之题匾。楼下大门正中,又有“带湖亭”之大匾额。邱玖华被请来执教,这为郭氏大楼增加了知名度。邱氏执教之后,师塾遂从“老书斋”迁至“带湖亭”,号称“带湖学校”。这间学校开棉湖教育之先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有“道林百众,书院千徒”之美誉。这座楼的建筑重点在后楼,墙厚二尺,大门石圈,构筑精美,楼有两层,高4.25丈(据说宫殿高度4.4丈,只差1.5尺,

故有“去天尺五”之说),飞檐凌空,高脊巍峨。楼前有长廊,外围栏杆,凭栏远眺,极目达乌犁古塔;楼内雕梁画栋,斗拱交错,上铺十层红瓦。楼之正中,原有圣旨牌一块,两边有木联云:“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后有书声”,也是邱氏之手笔。漫步楼上,浏览周围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八、京明温泉度假村

全国有机茶生产基地,中国十大名茶示范茶园。位于揭西县京溪园镇。周围有普惠、深汕高速公路、距揭西县城25公里,距揭阳市区35公里。是一个集生态茶园、旅游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2003年2月动工兴建,2004年1月开业。

度假村整体规划面积10072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2亩。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玉、明、镜、翠、盅五潮环绕云、龙、翠、松、孔雀五岭,亭台楼榭,曲径横廊掩映湖光山色之中。

度假村以“仰天地正气、享人生体闲”的开发思路和功能定位,按照“游、行、住、食、娱、购"六要素配套各项旅游设施。主体区有京明长城、水上世界、动物观赏园、京明宝塔等20多个景点,集中了度假村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精华,体现了度假村,的主体风貌和功能。特包景’区主要包括京明茶园、茶艺馆、茶山画廊等景点,尽显中国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京明茶园:占地面积2500亩,梯田式的生态茶园种植了乌龙茶等二十多种优良品种茶,是全省首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和科研为一体的现代茶叶生产基地。水上世界;面积2200亩,有意大利贡多拉游船,动物-船、水上自行车等9种不同风格情调的游船。动物观赏园:占地面积110亩,有东北虎、黑熊、小熊猫等动物及孔雀等80多种鸟类。京明长城:位于京明度假树中部,仿八达岭至山海关风貌建成,全长1.6公里。上有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及十八罗汉塑像。多功能服务中心:拥有温泉休闲区、高尔夫球练习场等设施的娱乐中心及具中谣、潮客风味的美食中心,有各类客房、8号别墅258间(套),有2000多座位的京明文化广场及多种风格可同时容纳近千人的多功能会议厅。

九、赤松观龙藏洞

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西北8公里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庙,世称“龙藏洞”。这里山清水秀,清幽雅静,自然风光绮丽,民间传说:当地干旱缺水时,唯有此处终日泉水潺潺!历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择此地作风水,谁知罗庚盘一摆放,指针即不动弹,不可思议。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惠来县靖海乡人宋超月乙镜真人,与道友畅游潮州九邑,惠来都十八景地,识昆仑山落脉,西系葵峰望天岭、双乳峰,居普陀岩虎头山,悟莲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献宝,仙师南行追龙赶凤,但见龙藏凤栖,到了“龙藏洞”,遂推卜立愿而戏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后,自有吾后传明月善人,在此为师创观建宫,存真容于龙藏洞。”至公元1994年11月,当地道友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修复古庙,圆成“龙藏洞赤松观黄大仙庙”,并经揭阳市宗教事务局核准,惠来县宗教事务局批准登记开放。于1996年阴历8月23日,举行黄大仙诞辰暨龙藏洞管理委员会成立挂牌揭彩双庆活动,盛况空前。还先后接待了海内外来宾3万多人,举行“罗天大醮”法会3次。参加信众约15万人次。现在在赤松观后殿兴建了“乙镜真人宫”,于1997年4月20日举行奠基典礼,请汕头大学及汕头园林建筑高级工程师设计,参偈先贤鲁班图模,定为天地人三才乾坤宫阁,分三层设计:上层呈天坛形冲云宫;中层为城郭形八卦迷宫;底层为富丽堂皇地宫。三层叠宫,有24屋顶、36飞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门玄洞冲天,造型独特,史无前例。还规划在山腰修复“观音圆通宫”、“报孝堂”﹙功德堂﹚,在山顶复建“冲天观”,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吕纯阳祖师等八仙。

十、惠来西来寺

西来寺位於广东省惠来县西三十五里龙溪西畔溪西镇上村,是入潮古道。《惠来县志》记载,唐大颠和尚得法於石头希迁禅师,在元和年间入潮,经过龙溪溪西乡的时候,恰遇乡民天旱祝祷雨,大颠和尚即发心求雨,如若无雨则自梵。精诚所至,克期雨至,村民都称大颠为“-”。后立祖师堂,世代奉祀。明嘉靖四年邑候杨孟训募建僧舍,塑大颠圣像,称祖师庵,香火旺盛。清顺治丁丑年,竭石镇守将陈万权增建前亭;康赜丙申年,邑候佟世后重修寺宇;乾隆壬戌年,知县杨宗秉、游府马锡宁又增筑墙垣;戊戌年龙江守府陈登奎、杨昌再修。己亥年邑贡生蔡士池撰《重建龙江西祖师庙序》,记修建因缘。历代文人吟诗撰联,为数甚多。寺内并有乾隆十七年《县主张太爷禁示牌》,记载了贡生蔡振声、蔡士江父子营建西来桥等善举。

西来寺正殿为大颠祖堂,旁有联曰:“大师龙溪万古尊严成-,颠歌鹤舞千秋圣诞祝遐龄。”东侧为大雄宝殿及客堂,西侧为历代祖师堂及僧寮。各僧寮成法师,29岁时师从虚云和尚出家,驻锡西来寺以后,精勤修行,为当地民众治病消灾。1982年圆寂,世寿67岁,万民哀痛,溪西学校停课一天,许多僧众不远千里日夜赶到西来寺送葬。

1983年惟修法师继任住持,在海外侨胞及国内信众的支持下,将西来寺修葺一新。1994年知云法师住持此寺,修建了一座两层楼的宝通亭,亭右筑宝通精

舍。1995年传林法师任住持,於宝通亭前二百米的路口构筑一座二楼三门牌坊式的山门,以纪念大颠祖师之德泽。1997年,传顺法师任住持,筹资十万元,

在古寺前架起卫公里的路灯。全寺总面积4783平方米。

七、东征军纪念馆观后感300字

岳飞庙

岳飞庙,原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

汤阴县岳飞庙景区

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我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岳飞家乡就在安阳市汤阴县。

岳飞庙址位于汤阴县城内西南街,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历代屡有增建,逐渐成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现有面积4000多平方米,殿宇建筑近百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返应变途中路过汤阴,专门停车察看了火车站的“岳忠武王故里碑”,询问岳飞庙的情况,做了有关岳庙保护方面的指示。1958年,汤阴县建立岳飞纪念馆。

羑里城

羑里城大门

羑里城是《周易》发源地,位于汤阴县城北八华里羑、汤两河之间的空旷原野上,为殷纣王囚周文王处,是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后第一座国家监狱。

周文王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16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后人为纪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遗址文化层厚约7米,是一处内涵丰富的河南龙山文化和商代晚期以至东周文化遗址。现存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周文王演易台、古殿基址,还有《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碑刻十余通,对于研究《周易》和历史、书法,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扁鹊墓庙

扁鹊墓庙大殿

扁鹊墓庙位于今河南省汤阴县城东8公里伏道村南的山岗上,岗虽不高,但举目四望,仍有居高临下。扁鹊墓冢和祠庙坐落在岗巅偏南。扁鹊墓庙坐北朝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2万平方米,有各类建筑36间,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共有雕塑17尊,碑刻数十通。扁鹊墓庙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西半部分为附属,由药库、放生地、百草园和扁鹊巨幅塑像组成;扁鹊墓冢位于最北端,是墓庙的核心和最珍贵的地方。1978年,汤阴县人民政府公布扁鹊墓庙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为3A级 景区。扁鹊死于周郝王五年(公元前310年),至今已胡2310年。地方志中说,扁鹊死后,人们“遂葬尸积冢,冢前立祠。”按这个说法,扁鹊墓庙应该有2310年的历史了。但目前缺少文献和碑刻的佐证,因此,始建年代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来确定。据碑石记载,金贞佑年间(公元前1213年-1217年),扁鹊庙毁于兵乱,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重建。之后,明、清又有多次翻修。现存有元、明、清各代碑刻10余通。其中的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进士、彰德府学教授张都撰写的“扁鹊墓祠记”碑和元泰定四年(公园1327年)的“广应王扁鹊之墓碑”,是记载扁鹊墓庙最早的实证。

邶城遗址

邶城遗址位于汤阴县境内瓦岗乡邶城村。邶城是历史上的邶国国都所在地。据《史记》、《水经注》及乾隆《汤阴县志》记载,周朝武王“封纣子武庚于邶。”另外,这里还是《诗经·邶风》的生发地。约公元前1057年,武王攻克朝歌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宣告周人正式继承殷商天命,建立西周王朝。为了控制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武王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地邶城,让他以族长的身份继续统率殷商遗民。同时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督武庚,号称“三监”。周公旦经过一番“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工作,安定好了内部之后,便亲率大军东征。东征军迅速诛灭了以武庚为首的殷贵族叛乱势力,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被废为庶人。经过三年战争,相继削平了参与叛乱的东方小国和诸侯。邶城和殷都变成了废墟

岳飞故宅

岳飞故宅位于汤阴县城东16公里的程岗村,相传这里是古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村头有六角攒尖式碑亭一座,亭内矗立清咸丰六年(1856年)立“宋岳武穆王故里”碑。

程岗岳飞故宅位于村中,2000年9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故宅是一处坐北朝南的古建筑群,原占地1000余平方米,其建筑布局仿县城内岳飞庙的格局。在山门檐下悬有“宋岳武穆王故宅”匾。进入山门,正殿檐下悬挂“故里香烟”匾额,前有卷棚式抱厦,正殿内供奉岳飞和夫人坐像;东西厢房分别有岳云祠和四子祠。正殿东为三代祠,西为孝娥祠。故宅前有秦桧与王氏铁跪像,跪像后有施全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