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8-09 14:52   点击:160  编辑:玖玖   手机版

华年旅游(hnfmtx.com)为你推荐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1. 密云烙画
  2.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3. 蔡家洼五音大鼓 
  4. 上金山狮舞
  5. 西邵渠金钟总督老会
  6. 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
  7. 密云霸王鞭
  8. 冶仙塔的传说
  9. 黍谷山的传说
  10. 密云蝴蝶会

1、密云烙画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烙画古称“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长期以来,民间艺人巧妙地在木质家具、折扇、木质摆件和木质工艺品上烙出山水、动物及花鸟鱼虫等图案,因而使烙画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2、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太师屯镇东田各庄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俗称九曲黄河阵灯会、灯场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山西移民将灯场子带入东田各庄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九宫,象征中华九州。人们从入口进,顺利的通过连环阵,再从出口返回,就意味着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九曲黄河阵灯俗的显著特点是灯阵、花会、戏曲三位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村中与九曲黄河阵灯会相伴而生的花会—德缘善会远近闻名。而作为灯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业余河北梆子剧团始建于光绪年间,百余年来久演不衰。入夜,阵上华灯齐放,火红一片。一阵鞭炮声过后,阵上灯竹一齐点燃,十几档花会由五面中幡前引,狮子、轧鼓、高跷、十不闲、吵子、音乐等依序而入,边走边演,大约两个小时后走出1500米的灯阵。阵内旗幡招展,锣鼓喧天,阵外人流如潮,欢声一片。当花会表演结束后,大戏随即开锣,一直唱到午夜,广大观众全天沉浸在欢乐之中。

九曲黄河阵灯俗作为东田各庄村的一大盛事,集民间扎制工艺和游艺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寓民众智慧于“九曲黄河阵”,是当地村民元宵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在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同时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九曲黄河阵灯会作为村中十几档花会以及河北梆子表演的载体,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活跃了地方的文化事业。

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蔡家洼五音大鼓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

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它是多种曲艺鼓书和鼓曲表演形式,在为清朝的陪都承德行宫提供娱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最初在宫内称为“清音会”,后来传入民间。传到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的一支被完整保存了下来,直至今天,已流传100多年。蔡家洼村五亩地自然村位于密云县巨各庄镇镇域西部,西北距县政府驻地4.8公里,东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是个幽静的山村。现存五音大鼓的说唱组合是齐殿章、齐殿明、贾云明、陈振泉、李茂生五位老艺人。

五音大鼓的音乐曲调有:奉调、四平调、柳子板、慢口梅花、二性板。五音大鼓的书目、曲目内容丰富,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五位老艺人的说唱与伴奏配合默契、天衣无缝。

五音大鼓说唱鼓书和演唱鼓曲同时存在于一个曲种之中,形式十分独特。它对于研究华北乃至东北地区曲艺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演变关系;对研究清代宫廷与民间艺术的关系,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它的伴奏乐器之一的瓦琴,为鼓书或鼓曲类曲艺形式所仅见。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加上五位老艺人年事已高和演奏技巧难度较大、后人继承困难等原因,造成五音大鼓的传承危机。为了使这一珍贵的民间曲艺形式不至失传,密云县文化委员会组织力量进行抢救、保护,并制定了保护规划。

2006年11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上金山狮舞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上金山狮舞始于清同治末年,兴于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上金山舞狮的狮头鼻梁上有“王”字,无毛、无崽,青黄两只,既像狮又像虎,故被村中百姓称为“虎头太师狮”。两只狮子的盔头上各镶有二十八个蜗牛,代表二十八宿;每个狮头上有十二个铃铛表示十二生肖或十二月份组成,清脆嘹亮的铜铃响声各不相同,象征天人合一的盛世浩天气氛。狮皮不同于民间普通的舞狮,为青黄二色细棉布配白布缝合而成,面上缝合南牛毛鳞片若干,使得狮子的外型更贴近于自然。狮舞的伴奏乐器为两个特制的铜瓮筒。

上金山狮舞的组织载体是“承缘善会”,狮舞表演时最前面打着“承缘善会”的 。接着是“回避肃静”四个大字组成四面方旗,警示不祥气氛让路通行。跟着是挂有青黄二色绘有狮子图案的四方旗,以示四面八方。两个特制铜瓮筒,吹起来声音惊天震地,圆形瓮筒代表天圆地方。在铜瓮筒的伴奏中,狮子开始表演。狮头上的十二个铜铃声与铜瓮筒的吼声合为一体,刚柔相济、和谐美妙。两头青黄狮子演艺套路别具一格,各领- 。最主要的舞蹈动作有:四大套、跳三步、敬神拜庙、三鞠躬,演员各具绝活,如:单作轮、套峪、轧滚、上高桌、过板凳等。现已挖掘整理出五大套共67个舞蹈动作。

上金山狮舞充分体现出表演方面的艺术价值、道具上具有的审美价值、内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民群众娱乐生活的价值。

上金山狮舞历经百年兴衰传承至今,由于舞蹈动作难度大,学习困难;狮子盔头制作工序精细、复杂,给传承、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密云县正组织力量对上金山狮舞进行挖掘、整理,并制定了保护传承规划,努力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传承、发展。

2007年6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西邵渠金钟总督老会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西邵渠村金钟总督老会已创立500多年,是一支仍保留着古老传统、演艺形式多样的花会。共有7档会,依次是:大筛、五虎棍、仙家老会、奉秧歌、奉秧福、雷音、响器,按规定需要148名演职人员。各档会都有不同的乐器、道具,不同的表演形式。主要会档有:响音大鼓共有12面大鼓、2个钹、2个铛子,81套打法,打出来气势磅礴,夜深人静时声音能传遍方圆20里。1949年,曾被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

五虎棍为武打项目,有长棍、短棍,双节棍、三节棍,节奏变化快、热闹火爆,深受观众欢迎。

奉秧福当地又称“什不闲”,其最大特点是触景生情、即兴表演,它的词曲内容丰富,多数有警示和教化作用。演唱形式有对嘴14个、单边一百多首,全部是独唱。

仙家老会也称高跷会,共有14种队形变化,主要动作有:蹲跷、单背、劈叉等。表演时边唱、边打。唱腔独特,有流水板、垛板、和大板,曲调悠扬,歌曲最多时达180首。最为独特的是蝴蝶精的翻锣打法。

金钟总督老会,之所以能传承至今,还在于它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

金钟总督老会历史久远,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响音大鼓、高跷会、“什不闲”等会档都有独特的表演技法,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密云县目前正进行挖掘整理和抢救工作,并已制定规划对其进行保护。

2007年6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瞎掰”是一种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打开可以当板凳坐,睡觉可以当枕头用,上面雕刻的图案可供欣赏。“瞎掰”又名鲁班枕,传说它是2600年前鲁班发明的。

“瞎掰”制作技艺精细复杂,制作难度大,一个“瞎掰”是用一块整板制作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瞎掰”的制作原理,基本上是靠“以缺补缺的方法,”它的巧妙智慧与创造性也正在于此。一锯下去,两个面应相互藴合,天衣无缝,或是一凿下去,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是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关连。

“瞎掰”制作技艺的基本特征:一是抽象与具象结合。与诸多具象的传统木制手工艺品不同,“瞎掰”是抽象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细细品味仍可感到它的形象化特征。“瞎掰”在掰开时,其形似一个人的两手,十指穿插,一张一合,活动自如;“瞎掰”的立卧、动静又形似一憨态可掬的四肢幼小动物,饶有趣味。二是阴阳、动静互补。“瞎掰”如同世间自然万物一样,是一个阴阳共存的统一体,它静、动结合,静为阴,动为阳;卯为阴,榫为阳;张为阴,合为阳;折叠起来,又恰似阴阳合壁。

“瞎掰”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因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没有规范的图纸和文字资料,再加上实物遗存稀少,掌握此项技艺的人员寥寥无几,此项制作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为此,密云县决定采取措施对这项宝贵的民间手工技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2007年6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密云霸王鞭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霸王鞭”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密云地区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已知传承脉络主要有两条:一是古北口镇杨庄子村,相传该村的“霸王鞭”是由清朝驻扎在此的军营中传出的;二是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是200年前由创立于明朝的“金钟总督老会”中“什不闲”会档传承的。

密云“霸王鞭”的基本动作是:以串上铜钱和彩绸的竹竿为道具,表演者人数不限,每人用手抓住竹竿中间,分别击打“上三路(手、臂、肩、背)”、“中三路(腰围前、后、左、右)”、“下三路(腿、脚、地)”或双人对打等。其独到之处为:“跑跳腰扭鞭缠身,敲甩抡打不见人,上下翻飞钱作响,兴致高涨耍随心”。因舞蹈中贯穿着“玩儿、耍、逗”的情趣与竞技成分,使其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

“霸王鞭”在密云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古北口镇杨庄子村“霸王鞭”有十二节固定套路,早期由驻扎在此的军营士兵和村中男子进行表演,步伐矫健有力,动作棱角分明,突显阳刚之美。解放后,增加了女子表演,步伐与动作流畅柔美了许多。东邵渠镇西邵渠村“什不闲”会档中的“霸王鞭”则保留了边唱边舞、间唱间舞的特点。其主要风格特色为“跑跳贯始终、鞭耍紧缠身”。

“霸王鞭”是植根于密云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功能,适合群体性参与,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再有就是道具简单及不受场地限制,易于推广普及,是密云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

1982年以来,密云县文化馆对“霸王鞭”做了大量传承与保护工作。组织全县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进行普及推广,还在全县范围内每年组织大型“霸王鞭”培训、比赛、展览和展演。目前,有近三百支“霸王鞭”队伍,活跃在城乡大地。在继承传统“霸王鞭”基础上发展编排的《京妞儿闹鞭》还代表北京市参加了在河南洛阳举行的“国际旅游文化节”展演,得到中外游客的热情赞誉。

2014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8、冶仙塔的传说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密云历史悠久,据传说和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编创了好多传说故事,世代相传保存下来。

密云自古有两条大河,即潮河和白河,尤以白河流域广大,经常发洪水,两岸百姓深受其害。因此,朴素的劳动人民就希望有一个能降服这经常泛滥的洪魔。于是就产生了这冶仙塔的故事传说。

密云县城东北面的山上有座砖塔叫“冶仙塔”。塔尖上有盏灯,一到晚上,红光闪耀,很远就能看到。外出的游子一踏进县界便可望见其耸拔的塔身,产生“到家了”的感觉。“冶塔仙灯”是古密云八景之一。

冶仙塔的传说,记述的是“仙人纪晓塘大战鲇鱼姥姥”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叫鲇鱼姥姥的鲇鱼精,经常在密云的两大主要河流——潮河、白河上兴风作浪,冲毁两岸良田。仙人纪晓塘与鲇鱼精斗智斗法,终于将鲇鱼精压在了冶仙塔下,为民除了害。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除恶扬善的美好愿望,文字价值高。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除恶扬善的美好愿望。

冶仙塔的地理位置独特,海拔335米,处在人口集中的密云县城的后山上,顺理成章地成为密云县的标志。外出的游子一踏进县界便可望见其耸拔的塔身,产生“到家了”的感觉,给浪迹天涯漂泊四方的密云人吃了“定心丸”。对密云人热爱家乡产生过巨大影响。

2007年6月被密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密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9、黍谷山的传说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黍谷山位于密云城南7.5公里处,又名黍谷先春,是密云外八景之一。黍谷山景色优美,古迹寺庙遗址众多,还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

黍谷山地区的文化形式在密云地区是比较早的,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这里的传说传承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当属战国时期齐国大阴阳家邹衍吹律大战黑风怪,吹律唤春天,教黎民识五谷的传说;其后有汉代张堪打败匈奴,开垦稻田八千顷的传说;唐代有盖苏文练飞刀刺杀唐王李世民的传说;有大诗人陈子昂临黍谷命名望怀顶的传说;辽代有肖太后建华林天柱行宫的记载;金代有建设西岩寺和风抬顶的传说;明代则留有大量的诗歌和虎溪桥火里栽莲的传说;清代则建有一善解千愁的一善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本和和尚和古银杏枯木逢春的传说;解放以后又有相声大师侯宝林畅游黍谷山的传说等。历史脉络清晰,人文积淀丰厚,这是我县其它的旅游景区所不能比拟的。

黍谷山的许多传说中的历史因素,都与历史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联系,如邹衍大战黑风怪的传说就印证了燕昭王筑黄金台拜齐国的阴阳家邹衍为师这一史实,张堪打败匈奴在渔阳郡开垦稻田八千顷的传说,为这一带的丰饶提供了历史依据。而盖苏文练飞刀的传说和当地村名来历的传说连在一起,证明了唐王李世民确实到过这一地区。

黍谷山是佛道合一共占一山的宗教圣地,在黍谷山的传说中既有不杀生的《火里栽莲》和不越佛界的《虎溪桥》,也有一个善解千愁的一善祠和风抬顶的传说等,这对弘扬佛道文化,宣传宗教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

2007年6月被密云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密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0、密云蝴蝶会

15、北京·密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蝴蝶会”是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因其通常随走会队伍进行表演,也被视为一个会档。流行于北京密云县卸甲山、康各庄、尖岩、古北口河西、八家庄等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据传说,“蝴蝶会”起源于元朝初年,就已知材料证明在密云已流传二百多年。密云“蝴蝶会”与国内其它地区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表演形式不同,它采取成人与儿童叠加上肩的表演形式,拓展了表演的空间,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其基本形式是:选择强壮的青壮年作腿子演员,选学龄前儿童3名、4名、5名、7名或12名5—9岁的小男孩儿扮成蝴蝶形象,由腿子演员肩托蝴蝶演员作模仿蝴蝶飞舞及儿童戏蝶的各种动作。

“蝴蝶会”的表演展示内容包括造型、服饰、道具、动作四个部分:造型为装扮成蝴蝶的儿童演员站在腿子演员肩上表演;服饰分雌性蝴蝶、雄性蝴蝶、腿子和替肩、乐队四种;道具有扇子、花束或假蝴蝶;动作包括持道具方法、基本步伐、基础动作、技巧动作四个方面。

“蝴蝶会”以成人(腿子)与儿童(蝴蝶)的相互配合为表演主体、以区域民俗、民间信仰和花会传统为依托,融舞蹈、杂技、音乐、服饰等多种艺术成分为一体,同时运用一定技巧和丰富队形变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北京地区独一无二、密云地区民众独创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密云地域性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情感价值。

“蝴蝶会”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自身的原因,面临着生存危机。密云县文化委员会正组织力量进行抢救、保护,并制定了五年保护规划。

2006年11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