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年旅游(hnfmtx.com)为你推荐北京怀柔区民俗文化:
- 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 沙峪村竹马
- 元宵节(敛巧饭习俗)
- 御食园
- 黄坎“花钹大鼓”
1、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果脯采用宫廷传统秘方,由鲜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适中,爽口滑润,甜而不腻,果味浓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个品种、几百个规格的各类产品,均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
北京果脯蜜饯的品种很多,果脯和蜜饯的区分,按照在北京的习惯,把含水分低并不带汁的称为果脯。例如:苹果脯、梨脯、杏脯、桃脯、沙果脯、香果脯、海棠脯、枣脯(又称金丝蜜枣)青梅脯、红果脯等。因为以上果脯是把原料经过处理,糖煮,然后干燥而成,其色泽有棕色、金黄色或琥珀色,鲜亮透明,表面干燥,稍有粘性,含水量在20%以下。这种果制品,也称“北果脯”或“北蜜”,是北方形式的果脯蜜饯意思。
2021年5月24日,北京市怀柔区申报的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沙峪村竹马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旧时的竹马表演还用于祭祀。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
传统的“竹马”表演的内容是“萧太后打猎”,舞蹈共分八个角色。由于活动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历来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表演时演员身挎竹马,手持马鞭,在急促的锣鼓伴奏下跑出各种队形图案,队形的变化由头马暗示。可变出“圆场”、“四方斗”、“打香道”、“编寨笆”等图案。舞蹈动作则以跑为主,要跑出戏戏曲中圆场的感觉,加之马鞭的挥舞,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热情,很具观赏性。在队形变化的间隙,演员们在乐器伴奏下唱出动听的歌曲,音乐以打击乐为主,用戏曲锣鼓点控制节奏,渲染气氛。笙、唢呐等吹奏乐在队形变化间隙为演唱者伴奏,起缓冲调节的作用。歌声与舞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清末的鼎盛期到1949年的逐渐衰落,然后到“文革”期间的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村里的老艺人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又恢复了花会表演,但也仅维持了几年便又中断。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加之自身传承的原因,沙峪村“竹马”在近十年没有表演,生存面临危机。
3、元宵节(敛巧饭习俗)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此开始,琉璃庙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十二三岁的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菜蔬。正月十六当天,年长的妇女协助少女们将饭菜做熟,全村女人共食。做饭时要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吃到的人会认为自己求到了巧艺和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雀类的别称。吃敛巧饭前,人们要扬饭喂“巧”即麻雀、山雀等鸟类,同时口念吉祥之词,一是向雀儿谢恩,二是祈求来年丰收。饭后在冰上行走,名曰“走百冰(病)”,以此寄寓百病消除之意。逢到敛巧饭活动,戏班和花会都会举行助兴演出。
敛巧饭习俗历史悠久,长期绵延不绝。这种习俗是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遗存,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怀柔当地春节民俗活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地呈现出北京地区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及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敛巧饭习俗中的一些传统活动已经消失,另一些活动则渐渐失去原始寓意,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挖掘保护。
4、御食园
北京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工经济开发区,拥有员工上千人,年销售额1.8亿元人民币。主营产品:公司以生产北京特产食品和休闲食品为主,拥有营养甘薯系列、怀柔板栗系列、果脯系列、老北京“京八件”系列、茯苓饼系列、干果系列等六大系列500多种食品。
技术力量: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其中,LLG200型完全连续式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在国内仅此一家。2004年,公司通过HACCP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同行业中首家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2006年,又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QS认证。荣誉称号:御食园公司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御食园牌鲜食大枣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称号;公司拥有外经贸委颁发的民营企业进出口资格证书;御食园牌果脯、茯苓夹饼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传统食品著名品牌”;营养小甘薯、冰糖葫芦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候选产品;公司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御食园系列产品成为中国登山协会指定食品。
销售市场:“御食园”系列产品在家乐福、沃尔玛、上海华联等众多知名连锁超市成为消费者购买北京特产食品的首选产品。御食园专卖店被王府井百货大楼立为旗舰店,成为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标杆商家;被长安商场授予“最佳合作奖”;被东安市场授予“最佳合作贡献单位”。同时,公司旗下板栗系列、营养小甘薯系列已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及香港等地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5、黄坎“花钹大鼓”
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也称“花钹子”、“锅子”。据当地艺人介绍:黄坎村的“花钹大鼓”,是在两百年前由一位流落到此的山东人传授的。由于承传的原故,从舞蹈音乐的演奏方法上以至表演风格上就有了差异。首先从服饰上看,舞钹少年上穿黑剑衣、下穿红彩裤,较明显地流露出戏剧中武生装素的痕迹;在动作风格上武生身段表现的更为突出,如“弓箭步击钹”:舞钹者右脚前迈步成“弓箭步”,上身前俯,双手钹于右大腿下方击钹;“打七下”套路动作中的勾右脚“前踢腿”,同时,双手于右大腿下方击钹;这两个动作幅度和难度都很大,特别是勾脚踢腿是典型的戏剧中武生功底。在“小折儿”套路动作中的“双人对钹”,即左手平抡到背后,右手经胸前“掏钹”后再与对方击钹;“大折儿”套路动作中的二人“错肩换位”、右手于右斜上方“平转钹”及“打七下”套路动作中双臂向后划立圆至胸前“磕钹(沿)”,以及双臂于胸前分别向外划立圆后踢腿下击钹,这些动作干净利落,刚劲有力,舒展大方。在“碎步击钹”和“碎步转钹”的步伐上,使用的是戏剧中的“圆场步”,行如流水的“圆场步”是该舞的主要步伐,因此,也是形成飘逸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大折儿”套路动作中,闪身换位“平转钹”的闪身刹那,给人以飘忽游离之感。特别是“平转钹”和“立转钹”动作,在全市的“花钹大鼓”表演中独占鳌头,极具特色;“平转钹”动作给人以新奇感,体现了儿童的童趣;而“立转钹”(左钹面向上,右钹面向左,用右手反复向前转钹,使其右钹沿撞击左钹面)发出的声响连贯而轻盈,与行如流水的圆场步结合表演,非常的吻合,创造出一种更加洒脱飘逸的意境效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