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年旅游(hnfmtx.com)为你推荐北京顺义区民俗文化:
-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 牛栏山
- 顺义曾庄大鼓
1、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着孙子即第二代传人刘抵明来京谋生,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开了一家酱肉铺,即天福号酱肉铺。师徒二人反复研磨酱肘子的制作工艺,研究出一套与众不同的酱制方法,即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福号是中华老字号之一,天福号的酱肘子是其独具特色的产品,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在历史上曾是皇宫贡品。
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精细讲究,主料选用北京京东八县优质的耷拉耳朵黑毛猪,配以十八种配料,经过修割、去渍、炒抄坯、倒锅、码锅、煮炖、出锅、整形、掸汁调制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其中,煮炖过程尤其注重人工工艺对火候和时间的把握。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工序繁琐,而且工具繁多,有:单钩、双钩、铲子、笊篱、锅箅子、锅邦、锅盖、箩、托盘等。天福号酱肘子生产工艺一丝不苟,精工细作,在京城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2、牛栏山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牛栏山酒厂建于1952年10月,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镇,傍依风景宜人的潮白河畔,是上市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分公司。
牛栏山酒厂现有干部职工1500余人,占地300多亩。企业在围绕“质量是市场质量是效益、质量是生命”的发展方针的同时,在产品生产中,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标准进一步细化和强化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控制。主要生产清香型“牛栏山”牌为代表的四大系列共计200余种酒类产品。多年来,企业恪守传统的发酵工艺,充分保证了地道二锅头之清、爽、醇、净的特点。
牛栏山地区的饮酒文化,有据可考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3000年以前的西周时期1982年在牛栏山酒厂附近出土的鼎、觯、爵等八件青铜器皿中,有五件都与酒有关这些青铜器经有关专家分析推测,应在我国的西周年间。而牛栏山二锅头的酿酒历史可上溯到清朝年间,据《顺义县志》记载:“造酒工:做是工者约百余人(受雇于治内十一家烧锅)。所酿之酒甘冽异常为平北特产,销售邻县或平市,颇脍炙人口,而尤以牛栏山酒为最著。”此处所提及的“烧酒”,即现在的牛栏山二锅头酒。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牛栏山二锅头酒已成为中国白酒清香型(二锅头工艺)代表,深受消费者青眯。
如今,在京城众多白酒品牌中,牛栏山酒厂是北京地区:保持自主酿造规模最大的白酒生产企业;最早拥有“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的白酒企业;唯一一家获得“原产地标记保护产品”认定的白酒企业;唯一拥有“中国酿酒大师”的白酒企业;唯一获准使用“纯粮固态发酵标志”的白酒企业;唯一具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单位”荣誉称号的白酒企业.企业在发展规模、品牌知名度、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牛栏山酒厂正以全力打造中国二锅头第一品牌为己任,来实现企业更大的发展。
3、顺义曾庄大鼓
曾庄大鼓流传于顺义区杨镇一带,为曾庄村传统的民间花会。
曾庄大鼓原名大鼓,是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相传于明、清时随山西、河南的移民传入本地。平谷的万庄子村、杨桥村、兴隆庄村和顺义的曾庄村等均有大鼓会,且有交流。曾庄的大鼓以鼓型大、分量重而有别于平谷的大鼓,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数百年来,曾庄的大鼓以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套路花样繁多,鼓队声势浩大等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历史上,曾庄大鼓声名远振。每年的三河庙会(农历三月十五)、丫髻山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麻林山庙会(农历四月二十七)等,曾庄大鼓均赴会表演,村民们至今仍传作美谈。
民国初年,三河县长唐玉书做寿,特调曾庄大鼓会现场演奏。以十二面鼓分置于十二个屋内,互不谋面,鼓点整齐而不乱套,因此被誉为“京东第一大鼓”,曾庄大鼓由是得名。
曾庄大鼓为大型打击乐器。鼓面直径约60——70公分,鼓高40公分左右,鼓重约45斤。现存大鼓鼓面直径为60公分,鼓高40公分,鼓重二十余公斤。
曾庄大鼓的突出特色为没有鼓架,用绊带挎在胸前单槌擂打。由于鼓大身沉,因此曾庄大鼓注重于鼓点套路,而对于身形步法等则不很讲究。艺术形式完整是曾庄大鼓的又一特色。历史上,曾庄大鼓的鼓点套路为七十二套,基础套路为十二套。现存的套路有:《曲水》《展翅》《上调》《乱点子》《探春》《迎春》《迎春加花点》《下调》《闹殿》《刻牙》《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曾庄大鼓兼有两种表演形式,一为定点儿表演,一为行进表演。行进表演时演奏《扫街鼓》。
传统的表演形式是以十二面鼓为一鼓队,伴有伴奏手和旗手,共计二十余人,分两队行进表演或定点表演。
“走会”为曾庄大鼓通常的传统表演方式。“走会”一般为两天。第一天为“拉街”,亦称“踩街”,亦即现在的“彩排”。第二天正式“走会”,曾庄的几条街道都要走到,通常由上午走到夜晚。鼓声可传出十余里。
曾庄大鼓现有的表演者为十数人,均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习练者,平均年龄四十余岁,而传承无人。曾庄大鼓的目前走势为自生自灭,广大民众有热情而无力量。经费、组织、重视等因素是造成曾庄大鼓目前处境的主要原因。
曾庄大鼓以鼓大而不用鼓架、传统套路完整为突出特色,在全国传统民间花会中未见雷同,因此具有极大的挖掘、保护、整理的艺术价值。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将会因表演者的后继乏人而逐渐失传,造成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大损失。
对于曾庄大鼓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不仅具有保护民间传统艺术的历史价值,并将呈现其巨大的社会价值。曾庄大鼓以其气势宏大而独树一帜,非常适合目前社会性广场型庆典活动,如2008年的奥运会活动。整理后的曾庄大鼓尽可与著名的“安塞腰鼓”、“威风锣鼓”相媲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