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8-09 14:52   点击:162  编辑:玖玖   手机版

华年旅游(hnfmtx.com)为你推荐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1. 北京象牙雕刻 
  2. 听鹂馆饭庄
  3.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4. 曹雪芹(西山)传说 
  5. 北京绢人(齐聪颖) 
  6. 程氏针灸
  7.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8. 正体复本术
  9. 北京面人郎 
  10. 颖拓艺术

1、北京象牙雕刻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相传,远在3600年前的商代就有了精巧的象牙雕刻。北京象雕自明朝以来特别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内廷御用作坊生产,艺人大多来自扬州、广州。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把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等技法结合运用,融为一体,并从古代绘画、石雕、泥塑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逐渐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品种:北京的牙雕花卉,可分为浮雕花卉和圆雕花卉两种。浮雕花卉作品主要有洗子、盘子、臂搁等;圆雕花卉作品主要有花瓶、花篮、盆景、蝈蝈白菜等。特点:象牙雕刻向以仙姿媚态的古装仕女和秀丽动人的圆雕花卉见长。它以高雅、古朴、精细、遒劲的独特艺术风格。

2、听鹂馆饭庄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宫廷风味饭庄,国家级特级餐馆,北京市旅游局五星餐馆和中国药膳名店,以经营正宗的宫廷风味菜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宫廷寿膳、宫廷滋补药膳闻名于世。“听鹂馆饭庄”位于北京颐和园内万寿山南麓,是园内13处主要建筑之一。门前翠竹掩映,玉兰、海棠迎宾,景色宜人。占地6000余平方米,营业面积2700余平方米。饭庄共有“寿膳厅”、“福寿厅”、“贵寿厅”、“药膳厅”等大小餐厅8个,可同时接待500余人就餐,餐厅内雕梁画栋,宫灯高挂、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呈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

3、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腐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佐餐小菜,公元5世纪魏代古藉中即有记载;王致和腐乳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细、软、鲜、香,是“中华老字号”。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创始人王致和是安徽举人,他于清康熙八年进京赶考,住在北京的安徽会馆。王致和在备考期间,以卖豆腐为生,为了保存卖剩下的豆腐,他利用老家作腐乳的方法将豆腐保存起来,却在不经意间发明了臭豆腐这一独特的腐乳品种,臭豆腐生意越做越红火,王致和干脆弃学从商,于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前门外延寿寺街创办“王致和南酱园”,前店后厂,从此做起了腐乳生意。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传承了毛霉型发酵腐乳的制作工艺,以生产红腐乳和青腐乳为主。

4、曹雪芹(西山)传说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曾在海淀生活、著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传说。这些资料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包含曹雪芹的个性、身世、经历、亲戚、朋友、居所以及他如何写作《红楼梦》,如何扶危济困等等各方面。曹雪芹在海淀的历史资料,不仅是海淀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红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不论是从学术研究,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资源。

5、北京绢人(齐聪颖)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类别,民间玩具的“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制作流程包括雕划、彩绘、缝纫、道具服装、头饰整理等几十道工序。齐聪颖,1963年进入北京绢人厂,师从宋翠珍、葛敬安、张琴等老一辈艺术家。她的作品有历代仕女、戏曲人物、菩萨、京剧脸谱等,具有做工精细、形象逼真的特点,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6、程氏针灸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程氏针灸”源自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中国针灸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医针灸泰斗的九十岁高龄的程莘农教授。该项目以家族传承的方式 传承至今,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结合,每个环节上都有独特的认识与经验,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极高的学术价值。

7、葛氏捏筋拍打疗法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葛氏捏筋拍打疗法”源于清朝山东蓬莱,创始人葛献宝。“捏筋疗法”是凭着医者的双手,利用捏、揉等16种不同手法,在患者身体的一定穴位、脉位和肌肉筋腱上进行治疗,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拍打疗法”是利用获得国家专利的“少林达摩易经拍”,作用于患者的十二经络和十二皮部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传承人葛凤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祖传绝技,不仅积极出书授徒,还多次为国内外政要治疗,享有较高的声誉。

8、正体复本术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隋唐时期,张氏的祖先就在广东沿海一带习武,为人治病。明末清初移民台湾后继续以祖传医术为业。张栋梁先生4岁习武,23岁开始为人诊治。他在继承祖传医术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将诊疗术系统化、理论化。他曾用2年多的时间,治愈了“台湾音乐教父”李泰祥的帕金森症,轰动一时。为了实现祖先“国术回归”的夙愿,他来到北京开设了会馆,并先后治愈患者千余人。重症肌无力患者刘红立,在正体复本术的治疗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体重增加了近10公斤,收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该项目现传承人极少,亟需保护。

9、北京面人郎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北京面人郎”经过创始人郎绍安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创新发展、广采众长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北京地域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它集美术、雕塑、服饰、化妆及造型艺术为一体,其作品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装饰简洁、技艺精湛。尤其是表现戏曲人物和北京民俗风情的作品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收藏价值。

10、颖拓艺术

6、北京海淀区十大民俗文化

“颖拓艺术”脱胎于唐宋以来的中国传统拓片艺术,能将器皿雄浑优美的艺术造型和花纹、铭记惟妙惟肖地在纸上呈现出来,既可供人欣赏,又是古代文物的临本,是一种罕见的艺术形式。清末民初,由姚华先生创立后,经五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宋致中先生得前人真传,其作品韵味独特,立体效果强,作品深受藏家喜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