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防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
1、远近兼顾原则。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的建设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规划上应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近期规划主要结合现有建筑物、绿地、公园、广场、人防工程等情况、人口密度和安全因素来规划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布局;远期规划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融入安全城市的理念,在规划城市发展、旧城改造中优先考虑市民安全的避难避险安全空间。并结合避难场所用地及周边情况,兼顾政府在防灾(空)中避难所(疏散基地)建设的需要。使近期规划的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的建设适应当前防灾(空)的需要,远期规划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的体系。
2、分级建设原则。根据场地面积规模,相应条件与设施功能将应急避难所划分成3个等级。一级规模为市级避难所,主要用于灾后进行紧急救助,重建家园和恢复城市功能等减轻各种灾害的避难场所;二级规模为区级避难场所,主要用于灾中收容附近地区居民,使其免受灾害伤害,可保障避难居民生活所需;三级规模为街道、社区避难场所,主要用于在发生灾害时,在短期内供受灾居民临时避难用。
3、平战(灾)结合原则。一是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的规划建设要与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所(馆)结合起来。平时是市民休闲、娱乐、集会、运动健身的好去处;灾(战)时是市民避灾(防空)的好场所。二是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的规划建设要与人防工程结合起来。城市化的发展土地空间相当紧张,因此要充分发挥人防的地下空间作用。与人防工程结合起来,达到防灾防空一体化。三是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规划建设要一所多用。城市避难是一个统一体,不可能为某一个灾害建设专门的避难场所,要多建一些多灾兼顾的多功能避难场所。
4、均衡布局原则。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建设要坚持均衡布局的原则,使避难所的布局数量与市民避难需求相适应。街道(社区)的应急避难所在居住区内及其周围,步行距离以5-10分钟为宜。
5、道路畅通原则。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建设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易发生火灾、塌方的地区,尽可能选择地势较平坦、易于搭建帐篷的地方。应急避难所无论是建在地面或在地下,应有2条以上的疏散通道,路况要符合消防要求,快速通畅,确保市民迅速进入应急避难所(疏散基地)。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有何问题
1100户就是2个组团吧,叫一个小区规模小了点,不过应该也可以。小区规模3000-5000户是指3个-5个组团的规模是一个小区。给分级的目的是为了合理的配套,配置水平主要依据人口规模。你看小区的配套服务半径及其他设施都没问题就可以。
三、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什么时候更新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最新版本应该是06年3月1号吧 你说的09年的是人民防空地下室防火规范,目前还没有出最新版本的地下人防的规范。
四、小区设计如何按国家人防部门的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
小区内如都是高层建筑(10层及以上)或基础埋深3米的9层以下建筑(比如多层下有全埋地下室这种情况),按基底面积计算;如果都是多层建筑(9层及以下)且没有全埋地下室的(基础埋深小于3米),按照所在城市的战略地位分别按地面总建筑面积乘以2-5%(具体咨询当地人防办)。 每个地方的算法可能会有点不一样。一般来讲高层(10 层以上)是首层的投影面积。(如高层有裙楼,那么要加上裙楼的投影面积) 多层是总建筑面积的4%。以这个原则来计算人防工程的法定义务内面积。具体建什么功能的人防工程(如:人员隐蔽工程、配套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专业队工程等)要根据具体方案定。
五、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最新规范是什么时候的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