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中西方在“衣食住行”中“行”的差异
“衣食住行”
衣:穿着,服饰。
食:食物,饮食习惯。
住:住房,居住条件。
行:出行,交通。
楼主这个题目的范畴太广了。
行:包括交通工具,交通习惯,交通设施......实在是海阔天空
冷月就随便说说:
交通工具:中国素有自行车大国之称,在改革开放之前,咱中国人出行主要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助动车,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城市公共交通也从单一的公共汽车渐渐向出租车,轻轨,地铁,磁悬浮......等多元化发展,中国人民的出行越来越借助于机械化,高科技。而西方,其个人和公共交通本来就发展的比中国早,比中国快,但,无车日,公共交通日的兴起,在城市道路上开辟专门的自行车道......他们在出行工具的使用上却在向环保靠拢。
交通习惯:除了和英联邦国家右侧行车(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是左侧行车)的行车概念差异之外,中西方交通习惯的差异就是在“文明”上了,对交通法规的遵守,对交通礼貌(简单的例子:自动扶梯上站列的惯例,进出电梯时礼节,十字路口相交车辆的让行......)的体现。之间的差异,我想大家都能看的见,呵呵,这里我就不烦琐了。
交通设施:咱就说说高速公路的建设,到2004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8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45%是最近15(1990-2004)年内修通的。
虽然高速公路的里程数,中国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在单位面积上的高速公路里程比例,中国就不知道排到第几位了,(偶想查欧洲高速公路相关数据,可是没查到)更不用说高速公路的国内联网,国际联网的状态,建设的质量,相关的服务设施,使用状况等等。当然,我们建设起步晚,但我们发展的比较快。相信有一天,我们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整体上,在综合利用上都会赶超西方国家。
呵呵~冷月胡乱的说了一下,贻笑大方了。
其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行这个方面与西方的差距已经不大了。
前些年,我们最大的差距就是公路状况差,现在,各个省份都在建高速公路,我们的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在国际上已经可以拿得上台面了,排第二。没什么可骄傲的,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理应排第一才对。
过去我们的汽车工业不行,只有红旗、解放和东风等几个老品种。现在国产汽车品牌已经遍地开花,奇瑞、哈飞、长安、吉利等等等等已经能够撑起汽车工业半边天了。
西方,美国的特点就是公路网质量好、维护好,美国家庭的基本交通工具是汽车。这跟他们地广人稀的背景相适应,不得不这样。美国当然也有穷的买不起车的人,这样的人只能集中在城市中,这样的人少。富人都住在郊区,风景好的地方。
西方,欧洲,有很多古老的城市,道路普遍较窄。为了讲究环保和回归自然,有一股拒绝汽车的风潮,以骑自行车为时尚。政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广大普通群众提供方便。比如巴黎限制小汽车上路,单号日子只能车牌号为单号的车上路,相应的双号日子也是这样的办法。
就知道这么多了,呵呵。
楼主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总结了什么差异呢?希望继续交流。
西方比较要求孩子的独立性从小,父母就不让与他们睡觉,应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独立能力。
在行'的这个问题上.中国人一直于西方人是有差距的.应该说是落后于西方.现代和近代大家都能看到.不用多说.在古代乃至上古.在使用马和马车上.中国人就晚于西方千年之多.
中方嘛....大多人就是很平常比较随便的。至于西方的大多人是那种绅士风度,端端正正的
我可不是说我们中方不好,可我们有我们的缺点,他们有他们的缺点嘛
中国南北方在交通方面的差异
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些。
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是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 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出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台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南涝北旱:我国隶属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党中央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以调节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矛盾,这样既可缓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决北方的水资源危机。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古代的南方人大多以船只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大概是这样,不确定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