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古人如何出行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1-21 09:36   点击:285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古人如何出行

穷人只能步行,有条件的骑马或者骑驴,乘坐马车,短途的话官员会有轿子。

二、古代人怎么出行?

更多的是走路,条件好的可以骑马,骑牛,骑驴,还可以坐轿,坐船,马车

三、古代出行方式 演变

古人出行出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乘船,二是乘车马,三是步行。

古代的江河运输业很不发达,加上没有现代化的船只,航线少且短,花费也颇高。至于乘车马,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并非穷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农民和小商人出门,多以步行为主(大部分时候还要负重,挑担步行)。

在长距离的行走中,由于道路崎岖,走路距离过长等原因,一般一天下来,由于血液下积到腿部,双腿就会酸痛不已。自然直接影响第二天的行走。如果是在山地或者丘陵行走的话,由于需要登高和攀爬,酸痛就会更加厉害。

古人在实际中发现,如果在腿部绑上布条,可以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利于长距离的步行。

四、古代送行的方式?

你说的是送别的风俗,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朝更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辉煌的珍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的,而唐诗更是揽括了唐代三百年的社会生活、名山胜水、人情世态。在两千三百多位唐代诗人中,几乎每人都写过送别诗,从这些送别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人送别的有趣风俗,进而了解当时的风俗人情。

《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这确实概括了送别的一般习惯,但唐人送别却具有更多的有趣习俗。

一、送别时间:多在清晨或傍晚时分。

敦煌卷子伯二二五一《菩萨蛮》:“昨朝为送行人早,五更未罢金鸡叫。相送过河渠,水声堪断肠。”李欣《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以及他的《送李中丞归汉样阳别业》:“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唐人送别时间在清晨,主要取“一日之计在于晨”之意,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放在傍晚则是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

二、送别地点:多在水边、渡口、长亭之处。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王勃《江亭月夜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文人多在水边送别,这是与当时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关系的。唐代出行游历虽大兴骑乘之风,但多为达官显贵或富商大贾,白居易《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贫寒士人及平民百姓买不起马,出门只好骑驴骡,杜甫《示从孙济》:“平明骑驴出,不知适谁门”。然而,驴,体形不如马高大,长耳小尾,性情执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骑之不雅,故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骅骝拳局不能食,蹩驴得志鸣春风。”柳宗元更有《黔之驴》以讽刺外强中干之人。

所以,唐代文人除少数放荡不羁之人骑驴以外,大多数出行均选择了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史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造船业的发达以及航行技术的提高,使得乘船出行不仅舒适、安全、便利,更少了马车、轿子的旅途劳顿颠簸之苦。而制船业的发展,造出了更适合文人乘坐的船只,“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若肴馔,任客所指”。所以唐代文人出行多乘船,于是多于江边送别。而在长亭送别的习俗,则源于“亭”与“停”的谐音的缘故。在长亭送别,有挽留远行者之意。

三、送别方式:

1.饮酒作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丰富的“酒文化”里,把饮酒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酒成了“名士徽章”。“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在唐代,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酿酒业的发展,社会上饮酒之风愈演愈烈,“风俗奢靡,宴处群饮……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白居易在其《酒功赞》中更是说“麦麴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酒可以“变寒为温”,“转忧为乐”,“百虑齐息,万缘皆空”。而在唐人送别的特定时刻,又怎能无酒?

2.音乐相伴作别。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对音乐在送别时的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体现。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也被后人借指宴别朋友的音乐。而这种送别时有音乐相伴的习俗,被唐人用到了送别地点上来,或长歌,或吹奏,借以抒发自己心中那离别的惆怅与哀伤。

3.折柳相送。张九龄《折杨柳》:“纤纤折杨柳,诗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去,应为别离多。”敦煌莫高窟盛唐时期217窟壁画中更有“折柳相送”的具体形象。“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挽留之情。柳还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寓指祝愿朋友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之意。

4.设祖帐送行。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公一笑,相送不成泣。祖帐已纷离,荒城复愁入”,韩幄《杂家》:“祖席诸宾散,宣郊匹马行。” 古人远行,设帏帐祭祀路神谓之祖。祖帐既是专门搭置的为友人送行时祭祀路神时所用的帏帐。这种祭祀路神以求一路平安的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 唐代文人的送别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比如以诗赠别的习惯,并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让今人为之感慨,为之涕流。当然,唐人送别肯定还有一些其他的不为人知的习惯,那还需我们继续探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