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悬棺景区门票(悬棺遗址)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9 02:30   点击:18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悬棺遗址

太室山和少室山看起来并是连在一起的,两座山还相距有一定距离。

1、少室山在登封城西面十多公里的位置,少林寺 所在的山就是少室山,山上的三皇寨景区,也同属少林寺景区。

少室山有三十六峰,颇为壮观。少室山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

少室山距太室山约10千米,山上连天峰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筑为少林寺。据说,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

2、太室山在登封城北。那里有个嵩阳书院,它背后的山就是太室山。其最高峰叫峻极峰,也就是嵩山的最高点。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92米,主要建筑为中岳庙、嵩阳书院。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

太室山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嵩山道家的象征。太室山南麓的嵩阳书院,是嵩山儒家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2. 悬棺墓葬

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其他墓葬各地发现的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墓葬总计不下数万座。一些显贵家族都有共同的墓地,地面上有高大封土,形成范围很广的墓群。厚葬之风减退,随葬品多用明器。各地区的墓葬形制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墓葬,各有特点。   秦和西汉初期的大墓仍采取商周以来的葬制,即在有墓道的土坑竖穴内营造木构椁室,墓主的棺室居中,四周置放随葬器物,长沙马王堆汉墓便是如此。西汉中期的某些诸侯王墓,例如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墓,在山崖中穿凿巨大的多室洞穴,并在洞内搭建木构瓦屋。另有一些诸侯王墓,则在穿土为圹的木构椁宝周围增设“黄肠题凑”。   从汉代开始,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的一般墓葬,多为结构简单的土洞墓,随后长期流行。同时出现几种新的墓制:①空心砖墓。用模印图像空心砖砌筑墓室,开始出现于战国晚期,流行于西汉时期;②砖室墓。用小型长方砖砌筑墓室,西汉中晚期出现于中原和关中一带,东汉以后广为流行,成为全国各地常见的一种墓制,其中许多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天象、四神、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车马出行、宴饮百戏等;③画像石墓。用雕刻画像的石材砌筑墓室,结构和布局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东汉时期,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苏北、河南南阳以及湖北襄樊、陕北与晋西北3个地区。河南密县的打虎亭汉墓,为砖石结合墓室,既有画像石,又有壁画。另外,四川省境流行画像砖墓和崖墓,画像为模印,题材有收获、射猎、采桑、卖盐等生产和商业活动以及宴饮、乐舞、车骑等生活场面。乐山附近的麻壕崖墓,保存大小不等的墓穴200余座,年代属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某些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采取特殊的葬俗,例如川南的人悬棺葬。   魏晋以后的贵族官僚墓葬,布局简单,面积缩小。一般都是单室,规格高的有前、后两室,多室的极少。北朝和隋唐大墓的墓道较长,接近墓室部分掏成隧道,并在顶部开通几个天井,以象征宅第的层层院落。在墓室的砖面和墓道两壁绘壁画,内容有墓主人男女侍者门卒和武装骑从行列以及四神图和天象图。北宋和辽金墓葬,墓室由方形、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而且用雕砖砌成仿木建筑结构。雕砖和壁画内容多与前代相同,为宴饮、伎乐场面,有的墓内出现了有关杂剧的题材。

3. 悬棺的历史

瞿塘峡里悬棺是古巴人习俗,距今两千多年。

4. 悬棺在哪个地方

闷棺是把棺盖板盖上钉严实了放在一个地方,悬棺是把棺材悬在高空或高高的树杈之间。

5. 悬棺由来

雅安为汉族和羌族杂居地。碧峰峡的山民中仍有不少羌族后裔。羌族的先人是大禹,率民众治水,功高盖世,死后以悬棺葬之。

雅安碧峰峡悬棺,相传为羌人放置。羌族人认为将死者放入绝壁悬棺中,灵魂能够上天入地,庇护子孙。

雅安又称“雨城”,一年四季多雨,空气非常潮湿。但碧峰峡千年悬棺仍保存良好,不曾腐朽。

6. 悬棺文物

在长江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白帝城上东眺,长江两岸山峰高耸,绝壁如削,那就是三峡中最为险峻壮观的瞿塘峡。白帝城就坐落在瞿塘峡口白帝山上。

远远望去,绿树葱郁,楼台亭阁点缀其间。特别是朝霞如锦,白云出岫的时候,更有着仙山琼阁般的魅力。白帝庙内主要有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古建筑,有东碑林、西碑林、悬棺陈列室、文物陈列室、字画陈列室等参观游览点。

白帝城西碑林里有一块高115厘米,宽64厘米竹叶碑,由竹叶组成的诗句:

不谢东篁意,

丹青独自名,

莫嫌孤叶淡,

终久不凋零。

据说,这“竹叶碑”是光绪六年(元1880年)以画著称的一—浙江绍兴人曾崇德带着他的儿子和徒弟,游览白帝城时所作。用永不凋零的竹子来赞扬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高风亮节,君明臣忠;它暗示刘备托孤的感人事迹象永不凋零的竹子一样,传世人间,永垂千古。这幅 融诗、书、画一体的丹青正气图,史称我民间艺术

中不朽之佳作。

7. 悬棺文化

商洛崖墓在东起丹凤的丹江河谷,西至柞水乾佑河一线长约160公里的范围内,崖墓分布相对密集,其洞室空间开凿普遍较大,形制结构富于变化,原岩凿制的随葬物较为普遍。

除单室、竖穴石坑墓外,多为双室和多室墓。单室崖墓中较为独特的为穴石坑墓。竖穴呈长方形和方形,一般较深可达3米左右,犹如竖穴土坑墓。多室墓的竖穴一般较浅,基本上都凿置有前堂,并以其为中心向后壁或两侧凿出对称或不对称的小室,有的墓室纵深达20米以上。有卧房、厅房、厨房、贮藏室,还有水池、水井、厕所、灶台、壁龛、案龛等辅助设施。没想到古人的墓葬,颇有点现代人居住的单元房的风格。

距离地面高度从10 来米到300 米不等。大体可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多室墓等多种类型。构造形式基本都是以前堂后室或中室为中心,在两侧或单侧配置厅室和耳室,并在室内凿置灶、井、池、厕和案龛等附属设施,有的还直接利用崖壁凿出石棺床。墓顶多见平顶、弧形顶。少数墓中有兽面、人面浮雕和岩画等。

考古人员还在崖墓中发现有“元凤元年” (前80)、“建武中元二年” (57)等模印纪年的年号砖。砖上刻有龙纹、虎纹和几何图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崖墓远离河岸而选在荒僻深邃和十分隐蔽的谷岭之中开凿,有的则利用不规则的天然崖洞和自然裂隙,在洞中或裂隙中架设木杠,或在岩体上凿出圆孔楔入木桩来搁置棺木,类似于四川宜宾发现的悬棺。

8. 悬棺古墓

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天官、摸金校尉、观山太保

搬山道人:专指那些以盗墓为业,擅长生克制化之术,行踪隐秘难寻,许多年来很少与外人相通,但他们所做只为求取“丹珠”不为财物。拜伍子胥为祖师,盖因掘墓都不为钱财。

发丘天官:起初,发丘这一门的祖师爷是一个叫做不了的道人,这人俗家姓柳,身材矮小,祖传的缩骨功练的是炉火纯青,全身筋骨关节柔软如棉,伸放自如随心所欲。

卸岭力士: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

摸金校尉: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也是小说主角所属派系。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魏军的领袖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

观山太保:“封氏”为地方上极有名望的豪族。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巫山棺材峡。那峡中地形险恶剥断,藏有无数“悬棺”,封氏先人就曾经在“棺材峡”中盗取过许多“天书异器”,借此发迹,习得了许多失传已久的巫术,进而痴迷“炉火之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