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寒冷,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保暖问题成了大家最首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咱们普罗大众来说,经常是家里、公司两点一线,有稳定的避寒场所,只要注意穿暖出行注意防护,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冬季保暖羽绒服是必备的大件,我们身上的穿着从内到外一般,内衣、外套、羽绒服基本就能满足身体保暖的需求。
但是出门在外,手部、脚部、面部都会裸露在寒冷的环境中,那就需要更多的防护装备,比如手套、帽子、围巾。
日常保暖,通常都是就事论事。
比如说骑电动车上班,那么电动车上可能需要个风挡,为下半身挡风避寒;车把上可能需要个大的保暖套,避免在骑行中手冻伤;再围上个大围巾吧,免得冻到脸破了相。
反穿衣服作风挡也不错哦!
再比如说,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经常手脚冰凉,那么坐着的时候可以在腿上盖件衣,腿脚冰凉就会缓解;准备个暖手宝或保温杯手边就有了热源。
大家都是过了十几个冬或者大几十个冬的人了,这点保暖本能还是有的,虽然保暖是个大问题,但对于日常生活来说似乎不是个难题。
但是对于长期在户外环境中滞留的人来说,保暖问题就比较棘手了,要很高的保暖意识,更要注重许多保暖的细节;对于小编来说,户外保暖才是真的能洞察保暖道理,领悟保暖神技的领域。
户外保暖
户外环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环境,面临的自然条件更恶劣,没有更多的补给,也无法迅速的离开;在这个环境中一旦你无法做好保暖工作,寒冷将会耗尽你大部分能量,甚至冻伤、更甚者失温丧命。
有这么一个非常钻牛角尖的问题:
户外露营裸睡暖和还是穿衣服睡暖和?
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是裸睡还是穿衣睡,在睡袋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这应该是个人习惯的问题。当然如果睡袋的温标不够,那肯定是要穿一层内衣再睡,是最好的。
但是如果,
在到营地前已经非常劳累寒冷了是不是到了营地马上钻入睡袋取暖呢?
答案是否定的,睡袋只是维持保暖,不会制造热能的,太冷的身体在是在睡袋中是无法产生足够的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抵达营地后应该休息并马上补充能量,吃好足够的晚餐与热饮,做少量运动等身体暖了再睡才更合理。
其实在户外你会遇到各种情况的寒冷问题,寒冷会直接导致面临冻伤或失温的危险。这绝不是小问题。
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情况。
失温
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情况。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
对于冻伤问题的解决,主要的是人体裸露肌肤的防防护
上图是一位朋友一次冬季朝台的冻伤案例,当时-25℃左右,风预估8-9级,已经是非常极限的环境了。
队伍有多次朝台经验,队员体力也非常好,准备也是非常充足的,按说不会出什么问题,唯一点疏忽;
当时戴的是普通登山眼镜,打劫帽冻住以后,呼吸产生的雾往上行,眼镜凝霜,导致要用手去擦一下,在这过程中,打劫帽和眼镜有一条缝暴露在外面。
打劫帽
而整个过程都在于大风斗争,根本无暇顾及,等发现时,已经晚了。如果带的是一个雪镜,可能就不会冻伤了。所以,特别环境下的保暖,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
我们看看他还有哪些能够防冻伤的保暖装备:
雪套、保暖袜、保暖手套、保暖帽、甚至包裹更严实的打劫帽,当然还有上面提到的登山眼镜,但是这个眼睛不给力结雾了。如果换成雪镜,会给他带来更好的保护。
其实在户外0℃以下的环境,都少不了这些保暖配件,而且还要适当备足备用。
对于失温问题的预防,主要是做好保温工作;
合理的穿衣能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
在户外圈流行着一条最广泛的三层穿衣法理论,是指用多件衣服构建外层、中间层和基础层三个层次。通过衣服的分层叠加,为身体提供多层温度保护屏障。日常生活中这种三层穿法也比较凑效。
分层穿衣,每一层都具有针对性:
基础层,吸湿排汗;中间层,保暖,锁住热量;外层,防风、防雨、防雪等。
避免潮湿环境和汗水浸湿保暖层或贴身衣物:
潮湿会使衣物的保暖能力丧失,所以做好保暖还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干爽和衣物的干燥。
内在,
保持适量的运动同时注意增减衣物,以使身体不至于过量出汗,汗湿内衣。
外在,
避开或隔绝潮湿环境,比如三层穿衣法中所说的外层,外层的穿着以防风、防雨、防雪为主。防雨雪主要目的就是杜绝空气中的水分进入保暖层,阴湿羽绒,影响保暖层的保暖效果。
在户外环境你还会遇到 大雾,露水多的丛林,如果外层衣服没有防水能力,很容易就会阴湿内层衣物。
另外,晚上露营时,因为帐篷内热外冷,呼吸所产生的寒气也会凝结在帐篷上,也有可能阴湿衣物,所以睡前脱下的衣物必须收纳好,甚至可以使用塑料袋临时盛放。
在这里,还要为大家推荐一件户外出行必备的求生神器——救生毯。
如下图,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种失温求助的场景,通常失温人员裹上一层类似的铝膜救生毯来保存体温。银色面可以把体温反射回去,这样80%以上的体温就不会散失。而且这种光亮的外层,在户外也非常显眼,可以让救援人员及时发现自己。
在营地合适的条件下,使用这种救生毯来保暖,也是一种不错的保暖方式。
救生毯在一些灾难救援中也被大量应用,可见其保暖作用非常强大。
但是这种救生毯,使用条件有限,耐用性也有限,很多都是一次性产品,使用时更无法让人行动自如。
有没有,类似高热能留存效率的保暖服装呢?这样,穿着出行,即使更寒冷,也不用惧怕了。
哥伦比亚的独有保暖技术Omni-Heat奥米·热能反射技术,就非常有创意得把这种热能反射效应用到了自己的羽绒服产品上。
在众多品牌都在拼充绒量、含绒量、蓬松度的时候,哥伦比亚这种热能反射羽绒服开创了一条不错的保暖方式。也算是非常“秀”的保暖技能了。
哥伦比亚Omni-Heat热能羽绒服:
羽绒服的保暖,就是把人体与外界空气隔绝开来,在人体与外界之间形成厚厚的空气层,达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并且通过面料的防护性,尽量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
哥伦比亚Omni-Heat热能羽绒服,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更高一级的保暖技能,在羽绒服的内里添加闪银圆点热能反射材料把人体产生的热量再反射回人体,这样就提高了热能复用率,穿着时的实际感受就是更保暖了。
笔者就有一套Columbia热能反射羽绒服,内里的银色反射远点就如下图这样,银色圆点负责反射热量,黑色物料很透气,负责排汗透湿。亲测,一般户外比较冷的状态下,穿上这件衣服与普通羽绒服比,可以少穿一件中层保暖衣。
耐用性还不错,懒的时候也是用洗衣机直接洗的,如今已经穿过了2个冬季,至今留存,今冬还是打算继续穿。
据说,今年这种热能羽绒服技术上又有了提升,成为Omni-Heat 3D奥米·3D热能反射技术,在奥米·热能反射织物上添加了直立纤维簇,保持保温效果的同时热能反射材料更耐用,穿着更舒适了。笔者不懂,想来能在那么细小的反射点上再添加纤维簇,技术上应该非常牛气了;单就这几年的使用感觉来说,认为他家的产品还是比较靠谱的。
户外出行,面对的环境复杂多变;做好保暖,需要好装备,特殊环境下更需要注意细节;很多户外保暖经验都是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也非常值得更多玩户外的朋友探讨改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