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有几个传统节日?
1、中国共有11个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七夕)、中秋、重阳、腊日(腊八节)、小年、除夕。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3?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以及年尾最后一天的除夕。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涵盖了哲学、人文、历史、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以及年尾最后一天的除夕。
二、哪些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3、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5、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6、中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7、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8、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在现代,人们把春节
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
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
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节
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
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元旦 2021年1月1日至1月3日放假,共3天。
春节 2月11日至17日放假调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节 4月3日 至 5日放假,与周末连休,共3天。
劳动节 5月1日 至 7日放假,共7天。
三、春节是什么的节日填空
春节(别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新年,传统上的“年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日期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在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节期活动
忙年(小年)
买年红或写年红(5)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开始忙年,又称“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十二月廿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十二月廿四过小年的传统。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35][55]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买年红、吃灶糖、扫尘。
年廿八
年廿八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年红,有的地方年廿八开始贴年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迎接新年。[27]
除夕
贴年红(17)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团年饭,年夜饭后有派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27][56]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祭祖、烧炮、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
正月初一
从年初一开始便进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炮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烧炮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迎新岁,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拜岁神。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恭祝新年大吉大利。[27]《占书》中说,正月初一是“鸡日”。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7][9][32][57]
正月初二
回娘家(9)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餐“开年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27]《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
传统习俗:拜神,开年饭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为吓瘢巧瞎盼宓郏ǘ角嗟哿橥觥⒛戏匠嗟鄢吓⒅醒牖频酆嗯Α⑽鞣桨椎郯渍芯堋⒈狈胶诘壑燃停┲唬茨戏街瘢鞠奶臁K滓晕侨粘吓滦郑鲋虿患蚀耍靶∧瓿崩胱婕郎瘛!俺嗫凇蓖ǔ2换嵬獬霭菽辏嫡馓烊菀子肴朔⑸诮钦础9攀痹谥泄戏矫窦洌竽瓿跞脑缟弦俺嗫凇保冢衔庖惶炖镆咨诮牵灰税菽辍K健俺嗫凇保话闶怯迷汲て甙舜纭⒖硪淮绲暮熘教酰厦嫘瓷弦恍┏鋈肫桨布幕啊W苤俺嗫凇保鞘谷嗣切睦砩暇醯靡荒甑酵范寄艹鋈肫桨玻挥肴朔⑸诮腔蚋髦植恍业脑帜眩抑卸喽嗾胁平Γ蚴氯缫狻[27][58]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
财神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27]《占书》中,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39]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36]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27]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27]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
舞狮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占书》说,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27]从汉朝的文献开始有人日节俗的文字记载,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从年初八起民间便陆续开展敬神、游神、摆宗、舞狮、舞龙、飘色、游灯、做醮、标炮、做大戏以及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27]
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放爆竹(9)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o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元宵节(14)正月十二,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发展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