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到海南之间的温泉有哪些
1、汇川国际温泉城
2、遵义汇川国际温泉旅游城是3A级景区,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汇川大道旁,遵义市100平方公里山地森林公园黄金地段。得天独厚的环境,群山环绕,空气清新,让你不用去远郊也能体验到“氧吧”的效果。有休闲公共区、豪华水疗按摩室、皇家豪华洗浴休闲区、高雅自助餐厅、豪华中餐室、室、台球室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温泉休闲度假场所。完善的配套服务能为您带来高品质的温泉养生体验,是您放松身心、度假的绝佳选择。
3、慧谷养生温泉
4、慧谷养生温泉景区位于绥阳县温泉镇,环境优雅,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温泉水温水量非常稳定,常年出水温度51,日出水量1600吨,暗流水深1500米,形成于6亿年前的寒武纪。泉水经专家鉴定,为碳酸氢盐型氡泉,锶和二氧化碳含量高,是世界罕见的泉种。其水可以饮用和沐浴,其中锶含量为7.42毫克/升,可溶性二氧化碳含量为42.5毫克/升,稀有元素氡含量为539.9毫贝克/升,其矿物质含量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5、凤翔温泉
6、凤翔温泉景区位于遵义市播州区凤翔镇汶水村。凤翔温泉景区依托遵义市和长征文化、酒文化的旅游效应,是集休闲动感温泉、园林景观、野外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有温泉游泳池、沙滩嬉水池、功能性小气泡池、温泉鱼疗池、星级客房、室、茶室、餐厅、多功能会议厅等设施。
富田镇的风景名胜
古街:由王家古街和匡家古街组成,整个古街全长约1500米。王家古街长约600米,连接龙川阁古码头和诚敬堂两个旅游景点,同时穿过马路到达匡家古街。匡家古街曾是一条古老的驿道,街上古民居、古商铺多,东南西北由四个古庙串联,多为明清时期建筑。这里是红色标语的大海洋,革命教育的大课堂。
在大革命时期,富田是红白军竞相争夺的地方,争夺的遗迹主要表现为墙上密密麻麻的标语,匡家古街现在保存下来清晰可辨的红色标语就达500多条。古街里还有中共赣西南特区委、苏维埃中央邮政总局、江西省总工会等机构旧址。
江南第一词王家大祠堂―诚敬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富田镇王家村,始建于明朝中期,祠堂长82.3米,宽44.3米,总面积为3645.89平米,是江西省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祠堂,有“江南第一祠”的美誉,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 祠堂建筑构思奇特。座东朝西,俯瞰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诚敬堂的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整座门楼全靠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喜鹊聚巢阁;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除大门外,另有6道小侧门,纵身分为五个层次:门廊、前厅、天井、正厅和后厅,而且祠堂的平面设计成纵阶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后厅的门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且圆形的下方刚好与中厅墙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一般,寓意“日”,这恰好与祠堂后面的“月光台”交相辉映,每年举行祭祖庆典时,旺盛的香火将后厅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因祠堂是座东朝西的,远处看来,仿佛一轮红日从东边冉冉升起,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井。后厅两口,中间的院子是一个大的天井,两边的耳房也各有一口,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形成一个品字,这也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做官有品阶。木料衔接都用木榫。 全栋祠堂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所有木料衔接部位都用木榫,没用一颗铁钉,特别是正厅的穹顶和门楼的鹊阁,这样高难度的建筑不用一颗铁钉,实在是匪夷所思,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评为国保单位的主要原因。200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丞相祠复原工程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占地1036平方米,为二井三进式结构,祠馆结合,祭祀成列。该文丞相祠在历史上曾得朝廷“敕令”修建而成,历经三建三毁。作为文天祥故乡的青原,基于打造文天祥正气文化承载平台的考虑,于2013年9月决定按照原址原貌规划复原文丞相祠。2014年1月,青原区以祠馆结合的形式对文丞相祠进行维修复原,复原工程得到了各方大力支持,市委办、市政府办、吉安县政府以及文氏后裔、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为项目认捐资金600余万元。经过精心的维修复原,文丞相祠终于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一步,青原区将启动祠内布展,于明年上半年正式对外开放文丞相祠,并做好周边古码头、古街修复工作,将文丞相祠打造成富田景区新景点。揭牌后,王萍、王少玄、吴敏、刘宗华等在家的市四套班子领导参观考察了文丞相祠和周边古码头、古街及富田镇陂下古村。 横坑古村(国家3A级景区)横坑古名泓溪,有683年的历史。横坑古村田野阡陌,绿树成荫,古樟、古枫环绕,竹林掩映,风景优美,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古村内原有23座祠堂,现存11座,其中7座保存完好。村内数条古巷纵横交错,祠堂、砖雕、石雕彰显着古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横坑古村拥有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历史。为了让游客切身体会农耕文化特色,该区在古村重点打造了农耕文化体验区,建设了1个榨油坊,布置了水车、油槽、碾米间、豆腐磨坊等。建设了两处游乐池塘,以及300多米的游步道。 白云湖(白云山水库)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白云山,距吉安市中心城区60公里。白云湖是白云山水电站蓄水形成的人工湖,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库区水面总面积7500亩,库容总量1.2亿立方米,湖区总面积20余平方公里。湖区前接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后接“东井冈”二次反“围剿”主战场一东团畲族乡,人文景观丰富。白云湖聚“红色、绿色、古色”之秀,是水上娱乐、避暑休闲胜地。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v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胡立教 (1928-2006),江西吉安人。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28年至1930年,任江西省吉安县村团支部书记,历任连副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电台报务员,新四军后方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代行长、党组代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3年后,历任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兼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81年1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升平 (1912-2003),中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木湖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独立团排长、连长,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十三团总支部书记,一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二、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教导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辽吉、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刘贤权 (1914-1992),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干事,政治指导员,卫生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师卫生部政治委员,敌工科干事,民运科科长,民运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支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分区司令员,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师长,副军长,军政治委员,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铁道兵政治委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土地革命战争中,他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中,他带领部队多次粉碎敌人的清剿和扫荡,歼灭大量敌人。解放战争中,他参加了东北秋季攻势和辽沈、平津、渡江、衡宝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军队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刘华香 (1913―2007),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队队长,机炮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第八师二十四团政治委员,红九军团第三师七团团长,红三十二军第九十四师参谋长,第九十六师团长,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雁北第六支队支队长,第五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反扫荡”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绥蒙军区参谋长,绥远军区参谋长,参加了绥包、朔县、大同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莎县军分区司令员,蒙绥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
刘昂(1916―2002),江西省吉安县(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江背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团第三师九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十二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团政治委员。曾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营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副团长,八路军南下支队分队长,湘鄂赣军区东分区参谋长,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干部教导团团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北军政大学高级干部队队长、副总队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十二步兵学校校长,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空军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钱江(1915~1996),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横坑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红军总司令部宣传员,军委二局报务员,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二局工作队队长,中原军区司令部二局政委,东北军区二局处长、局长,中南军区二局政委,军委三部三局局长,总参三部副部长兼解放军工程学院院长,总参三部政委、顾问等职。一生从事无线电军事侦察工作,为全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通(1915―2005),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云楼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特科学校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连政治指导员,陕甘宁边区关中保安司令部政治科科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四团政治委员,中共豫鄂区委军事部副部长,路西指挥部参谋长,新四军第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第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湘鄂赣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鄂东军区参谋长,晋绥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区补充旅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独立第二师师长,第四野战军五十一军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战车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济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廖鼎琳(1914- ),少将军衔,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木湖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炮兵营通讯员、警卫员、教导师2团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指导员、抗大一分校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营教导员、冀中军区第2军分区自卫营指导员、17团政治处主任。第7军分区36区队政委、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3纵11旅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副政委、第10军分区副政委、定县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建国后,任绥远军区旅政委、师政委,36军106师政委。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36军106师政委、志愿军装甲兵指挥部政委。获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历任63军副政委、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政委,69军政委、65军政委、国防科委训练基地政委,炮兵学院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