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对草原的感受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23 07:34   点击:283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对草原的感受

1、清晨推开窗户,草原的清风迎面扑来,如诗般浪漫,如画般美丽。

2、草原上有牛马成群,草原一马平川,又宽广又平坦,嫩绿色得草原覆盖着大地,就像是给大地穿上了绿装。

3、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扶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庄稼吹得如涟波荡漾。

4、甘草原上,毡房点点,炊烟袅袅,羊群眸哗,马儿嘶鸣。

5、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6、终于来到了户外大草原,躺在上面,感受远离城市的安静,好美。

7、那一片片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野花点缀在草原上,仿佛一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

8、草原好美,不过我第一想到的居然是这么好的草原养出来的羊用来烤全羊应该很好吃。

9、站在草原上,头顶高天淡云,脚踏如茵绿草,一种顶天立地的豪迈情感油然而生。

10、这个世界真的很美,想要去登山,想要去草原,想要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人。

11、草原上,毡房点点,炊烟袅袅,羊群样晖,马儿嘶鸣。

12、第一次来草原,好美!感觉伸手就能碰到云朵一样。

二、草原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我想,凡是上过学的人都曾诵读过。它是那么的简单,以至于我从未想象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它应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也许,简单会禁锢我们的想象空间吧。

1、就在这个十一,我和朋友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明明知道,这个季节,草原的草已然枯黄;明明知道,这片草原,本就不会有什么“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但是,还是决定要去一趟大草原。能遇见什么?会收获什么?统统不能确定。有人拒绝不确定性,有人拥抱不确定性,毋庸置疑,我们是后者。一路上,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黑黢黢的,甚至有点狰狞,其身型像极了西北壮汉,但从“面相”上看又与敦厚朴实的西北人很不相符;一路上,一排排杨树挂满金灿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映下,其靓丽程度不亚于新疆的那片片胡杨林。心中无限期待,草原会以怎样的面貌迎接我们?心中满是舒坦,有一种像是踏上回家的旅途上的释然。这是和祖先的心意相通吗?或者说,在我的潜意识里、在我的认知里,我的祖先就是从这里出发,南下,征战、求生的。

我第一次对“草原”的感受来自一个小岛――温州南麂岛,岛上的草地面积不大,但非常漂亮,象一幅平整光滑的地毯铺设在斜坡上,人在草坪上坐着,感到被翠绿包围,安详宁静。后来才知道,岛上的大片草地只能叫草甸。

新疆旅游,到达那拉提草原,初夏季节的草原正好万物复苏、鲜花盛开,成群的牛羊簇拥在草地上,感觉特别和谐!广阔草原的上部是成片成群的松树林,松树林上部是逶迤蜿蜒的雪山,雪山上部则是绚丽多彩的云层,真是绝美的风光啊!

对我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人,广阔草原就意味着欢快、自由,没有任何约束的放松感。

深秋季节,千里迢迢去乌兰布统自驾,整个草原一片暗黄色,成片的白桦林则呈现一种灿烂的金黄,在阳光下非常耀眼,似乎在与金秋作深情的告别。

深秋的草原在光与影,暗黄与金黄中切换,感觉多姿与唯美!

心旷神怡:空气清新,绿草茵茵,远处还有一群白色的羊,穿着红衣的牧童在高歌,仿佛在仙境中……

草原啊,她给人的感觉是种非常宽阔无边,然后让自己的心胸顿时很开阔的感觉,就觉得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我觉得草原是那种一望无际的,然后绿色的应该是生机勃勃的,让人感觉有无限的希望?

三、课文《草原》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文《草原》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

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产生了解西部的兴趣(难点),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扩展资料:

这个作品被选进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书,部编人教版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意为: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原

草原留给“我”的印象是一碧千里,辽阔而洒脱.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开朗奔放.

四、老舍写的草原给我们一个什么的感受

感悟美 回味美

――《草原》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

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紫的文章来。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好想是蒙古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草地可真美啊,非常的辽阔

十分辽阔,美不胜收

这篇我学过,我觉得是-----蒙汉情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