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巴尔喀什湖为什么是咸淡分明的湖泊?怎么形成的?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8 06:14   点击:182  编辑:yyns   手机版

巴尔喀什湖是世界第四长湖,东西长约605公里,南北宽8至70公里,西部宽74千米,面积1.83万平方千米.湖区海拔340 米,平均水深6 米,最深达26米。萨雷姆瑟克半岛从南岸中部向北岸延伸,把湖水分为东西两半:西湖宽27~74千米,盐度0.74,湖水浑浊,颜色浅淡,伊犁河自南岸注入湖中;湖北岸是岩石高地,南岸为低凹的沙地,其中多小湖泊,经常被湖水淹没。整个湖区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水温西部为10摄氏度,东部为9 摄氏度,年降水量约430 毫米,11月底到4 月初湖面冻结。巴尔喀什湖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内陆冰川堰塞湖。流经中国新疆的伊犁河,接纳了大量的来自天山的冰雪融 水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占总入水量的75% 至80% ,而湖东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加之湖区气候干旱,远离海洋,湖水大量蒸发而使湖水含盐量增多,因而形成了西淡东咸的一湖两水现象。产生这一罕见奇特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东 西部水道狭窄,水流难以融合

巴尔喀什湖

在世界众多的湖泊中,有这样一个湖泊,它的湖水一半是咸的,一半是

淡的,你知道这是哪个湖泊吗 这就是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地处中亚腹心地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东部.它是一个堰

塞湖.中国名曰夷播海.湖面海拔340米,湖区呈狭长状,东西长605

公里,南北宽9~74公里.其水面面积1.8~1.9万平方公里,随水位高低而

变化.湖水很浅,最大深度为26米,蓄水量为112立方公里.

巴尔喀什湖大体以湖中部的萨雷姆瑟克半岛以北的乌泽纳拉尔湖峡(宽

约3.5公里)为界,把湖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广而浅,东半部窄且深.

西湖宽27~74公里,水深不超过11米;东湖宽10~20公里,水深达25米.

有伊犁河,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阿亚古兹河等注入西湖.西半部湖水淡

而清,东半部含盐份较高.两湖之间有一狭窄的水道相连.

巴尔喀什湖东半部的湖水是咸的,而西半部的湖水却是淡的.原因是,

从巴尔喀什湖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该湖地处中亚心腹地带,气候极度干燥,

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本应形成内陆咸水湖泊.但是,巴尔喀什湖有其特殊

之处,其一,在湖泊西半部,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伊犁河自东而西注入该湖.

伊犁河源远流长,水量较大,构成巴尔喀什湖主要水源.而湖泊东半部却没

有大河注入,其蒸发量大大超过河水补给的数量.这是造成巴尔喀什湖东西

两半部咸淡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其二,巴尔喀什湖是一个东西狭长的湖泊.

从地图上量算,东西长约600公里,南北最窄处只有十几公里.这就影响湖

水水体的交换,东部的咸水和西部的淡水间无法很好的相互交流.这是巴尔

喀什湖水东西两半部不同的又一个原因.因此,巴尔喀什湖在世界内陆湖泊

中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湖泊.

湖的西部仅伊犁河注入的水量,就占总流入水量的75~80%,平均含盐

量1.48‰;东部仅有数条小河注入,平均含盐量10.42‰.湖东岸是巴尔喀

什湖盆地与阿拉湖盆地接壤处;北岸同哈萨克丘陵毗连,是岩石高地,有古

代阶地的痕迹;南岸是低凹的沙地,芦苇丛生,中多小湖沼,经常被湖水淹

没,日益沙漠化.整个湖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930~1967年西部平均气温

7℃,东部4℃;6月份西部27℃,东部22℃,1月份西部―18℃,东部―25

℃.年平均水温在9~10℃之间.年降水量430毫米.湖面年蒸发量达950~

1200毫米,因而湖面下降,盐度增加.11月底到翌年4月初湖面冰冻.

巴尔喀什湖区地层多碳酸盐沉积,动物繁多,特别在芦苇丛中有大量鸥,

野鸭和鸬鹚,此外多天鹅,鹈鹕,雉和鹧鸪.野兽有野猪,狼,狐狸和野兔

等.湖中有20种鱼类,有6种是这里的特产,其余是人工养殖的,包括鲤,

鲈,鳊,鲟,狗鱼,弓鱼等.30年代起在湖中养鱼,发展渔业.湖上有货轮

来往.北岸为著名的铜矿带,巴尔喀什是重要的炼铜中心.与哈萨克斯坦和

中亚重要城市有铁路连接.南岸伊犁河下游农牧业(种植水稻,养牛)发达.

1970年伊犁河上建成卡普恰盖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巴尔喀什湖的水文状况

有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湖港有布鲁尔拜塔尔和布尔柳托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