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什么意思?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亦是假,假亦是真。
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是什么意思?
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你面对的东西,你说是山,那么它就是山,你说不是山,那么它就不是山
同样的道理解释水
你也可以把山叫做水,把水叫做山
佛说了,世间万物,都由心生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
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我从一本哲理书上看到的一段话,
细细品味,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段话。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对他们
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来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你告诉
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说2是2,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出了“6+9等
于几”的题目,大家都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
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几岁的孩子说等于15,人们都向他投去异样的目
光,直到主持人宣布他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
了,错过了抢答的机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
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
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
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
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现代版的“指鹿为马”
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
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其实,人
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呢!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了下
来,许多人都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
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
带去,钱财再多,也是免不了要回归自然的。因而千方百计发挥余热,为群众办好事
实事,为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再建新功,达到这种思想境
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段处世箴言: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
心去处世。这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三、如何理解“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三句话应意指修行之初至园融果地的三个阶段体悟。人生有三重境界可以用这三句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觉得是什么,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第一重境界。随着年龄渐长,经历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有理寸步难行,无理走遍天下,好人无好报,恶人得意猖獗。进入这个阶段,人的感情自然而然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因而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见那山高,不停地攀比,争强好胜,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还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仿佛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时候悟出了真正的为人处世,一切都释然。
四、请教怎么理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重境界?
从不知法。到知法。再到不见法。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