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九大名山,分别写出九大名山的作者及一句诗
春,是开启梦的精灵
轻轻的,悄悄的
伴随着第一场雨的飞舞
翩然而至
带来绿的新意
生命的气息
夏,是感受希望的天使
旖旎而神奇
和着白花的绽放
蝴蝶的缠绵
轻快的欢唱着
好似人间的天堂
秋,是转换自然气息的魔法师
绚烂多变的个性
是秋最美的符号
每一片飘零的落叶
都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命的赞歌
冬,是妖娆妩媚的雪女
纯净中透着清新
纷纷的雪花
是雪女轻舞的彩绫
是浪漫的飞絮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指的是
华山。
山东:华山以东。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佳节:美好的节日。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5、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e79fa5e98193e59b9ee7ad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三、九日齐山登高 杜甫写的是那个季节?
订正一下,这首律诗是杜牧写的,雁初飞,菊花须插满头归,酬佳节等词,加上题目九日就是重阳,所以,写的是秋季
四、九日齐山登高的写作特色
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令人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五、为什么说九日齐山登高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