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广东开平 —— 碉楼之乡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27 02:16   点击:121  编辑:yyns   手机版

广东开平 —— 碉楼之乡

    开平碉楼位于我国著名的侨乡――广东省开平市。现存最早的开平村落建于14世纪;开平碉楼建于16世纪,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大量华侨回乡置业,开平碉楼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最多时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开平碉楼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文化长廊”。2001年,开平碉楼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惟一项目。

开平碉楼的历史简单介绍20字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开平碉楼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同年,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兴建中山楼,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

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截止到2007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