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什么是安丰塘?
因为芍有两个读音,芍陂:蓄水陂池名,作地名读què。
芍陂(quèbēi)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2015年10月12日晚在国际灌排委员会于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芍陂成功入选201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相关历史
芍陂建成后,使安丰一带每年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并很快成为楚国的经济要地。楚国更加强大起来,打败了当时实力雄厚的晋国军队,楚庄王也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三百多年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楚国被秦国打败,考烈王便把都城迁到这里,并把寿春改名为郢。这固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也是由于水利奠定了这里的重要经济地位。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 安丰塘”。
如今芍陂已经成为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面积达到60余万亩, 并有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
二、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位于哪里?
第71届执行理事会宣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申报的四项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选,这四项水利工程分别是福建省福清天宝陂、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省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省佛山桑园围。
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龙江中段,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故称“天宝陂”,其坝体长216米,高约3.5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的旧坝。天宝陂选址精妙、结构先进,在宋代就采用浇灌铁汁的方式加固坝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为福清农业发展和人口聚集作出重要贡献,见证了福清从一个斥卤之地变为全国百强县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天宝陂周边城市建筑林立,但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灌溉着下游1.9万亩耕地。千年天宝陂见证了福清的沧桑巨变,也完美诠释了古人“择水而居”的理念。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黄河二级支流北洛河下游、秦东平原渭洛河阶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记 河渠书》记载,汉武帝采纳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修筑龙首渠,因在3.5千米隧洞施工中首创了“井渠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成为祖国水利科技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其后,引洛灌溉代有传承,各具特色。1933年,由杨虎城将军倡修、李仪祉先生规划,在龙首渠基础上修建了“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发展至今,灌溉农田74.3万亩,惠及人口69万,是陕西省重要的名优粮果基地。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归隐此地首筑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针对白沙溪落差大,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以潭筑堰”的科学方式。其引水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使浙中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为彰表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七次追封,百姓尊称其为“白沙老爷”,供奉庙宇百座之多。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和佛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为区域灌溉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支撑。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在,福建省福清天宝坡,陕西省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省金华市白沙溪,最后是广东佛山桑园围。
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差不多总共有23处,主布在要分江西省,广东佛山市,四川都江堰,福建省,陕西省渭南市,浙江省的白沙溪等等。
中国西北方的新疆有个坎儿井,是比较著名的灌溉工程 还有很多的大坝也具有灌溉的含义 比如三峡大坝等等
三、2018年8月,灵渠被入选什么遗产?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南陡、马氏桥陡、大湾陡、祖湾(阴湾)陡、太平陡、铁炉陡、禾上(和尚、禾尚)陡、三里(乌龟)陡、印陡、大路陡、君嘉陡、霞云(下营刀板)陡、黄泥陡、沙泥陡、门限(门坎)陡、十四陡、十五陡、十六陡(洗衣陡)、十七陡(大虾蟆陡)、霞幔(小虾蟆)陡、新陡(晒谷陡);
牛路陡(破陡)、林山(灵山、云山)陡、星桥陡、竹头(竹根)陡、青石(青泥)陡、小陡、大陡、古牛(牯牛)陡、鸾塘(老滩、上陡)陡、滑石(新滩、下陡)陡、牛角(牛角湾)陡 已毁、北陡、湾陡(湾桥陡)、晒禾陡、何家陡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的灵渠,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8年8月13日,灵渠被入选____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工程构成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铧觜
位于兴安县城东南3公里海洋河的分水塘(又称潭)拦河大坝的上游,由于前锐后钝,形如犁铧,故称铧嘴。是与大、小天平衔接的具有分水作用的砌石坝。从大、小天平的衔接处向上游砌筑,锐角所指的方向与海洋河主流方向相对,把海洋河水劈分为二,一由南渠而合于漓,一由北渠而归于湘。铧嘴原来的长度在现存铧嘴30丈外的上游,清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修渠时,由于铧嘴被淤积的砂石所淹,才把它移建于现今的位置。但现今的形状却不是前锐后钝,而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在这个平台末端的南边,解放后又筑了长约30米的石堤。整个铧嘴由大、小天平的衔接处至铧嘴的尖端长90米。
大天平、小天平
接铧觜下游是拦截海洋河的拦河坝,大天平即拦河坝的右部,小天平为拦河坝的左部,大天平与小天平衔接成人字形(夹角108度),因二者原属湘江故道,稍有崩坏,则无滴水入渠。小天平左端设有南陡,即引水入南渠的进水口;大天平右端设有北陡,即引水入北渠的进水口。据1985年12月~198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利电力设计院和水电建筑工程处对灵渠大小天平勘测,大天平坝顶长344米,宽12.9~25.2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7米,河床底高程213.5米。下游鼻坎高程212.3米,河床冲刷坑底高程210.9米。小天平坝顶长130米,宽24.3米,砌石体最大高度2.24米,上游溢流面高程213.3米,河床底高程212.8米,下游鼻坎高程212米,河床冲刷坑高程210.8米。大小天平均为面流式拦河堰,轴线间之夹角108度,与河床方向的夹角大天平57度,小天平51度。坝体外部为浆砌条石及鱼鳞石护面,上游条石砌成台阶状,从4号和7号的钻孔获得资料,两孔间距1米,4号孔布于大天平前缘0.5米,浆砌条石2.24米高,其下为混粘土砂卵石,7号孔布在河床,距天平前缘线0.5米,孔深0~2.8米为砂卵石层,2.8~3.03米为石灰岩条石。上游条石顶面用石榫连接形成整体,天平中部块石近于直立砌筑,称之为鱼鳞石,厚度0.7~1.3米。鱼鳞石下伏的沙卵石,上部为人工混粘土的砂卵石坝体,下部为原生沉积砂卵石。上下两部分很难分清。条石及鱼鳞石之间的胶结物,一部分为沙粘土及石灰,已风化松散;另一部分是掺有桐油的乳白及粉红色之胶结物,结构致密,抗风化力强,特别坚硬。
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尽管兴建时间先后不同,但它们互相关联,成为灵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南北两渠共有陡门36个(其中北渠4个,南渠32个):
南陡、马氏桥陡、大湾陡、祖湾(阴湾)陡、太平陡、铁炉陡、禾上(和尚、禾尚)陡、三里(乌龟)陡、印陡、大路陡、君嘉陡、霞云(下营刀板)陡、黄泥陡、沙泥陡、门限(门坎)陡、十四陡、十五陡、十六陡(洗衣陡)、十七陡(大虾蟆陡)、霞幔(小虾蟆)陡、新陡(晒谷陡);
牛路陡(破陡)、林山(灵山、云山)陡、星桥陡、竹头(竹根)陡、青石(青泥)陡、小陡、大陡、古牛(牯牛)陡、鸾塘(老滩、上陡)陡、滑石(新滩、下陡)陡、牛角(牛角湾)陡 已毁、北陡、湾陡(湾桥陡)、晒禾陡、何家陡
灵渠是世界上首例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人工运河连接两个不同水系的实践之一,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
灵渠位于桂林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千米,是连接湘江和漓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一条古代运河。秦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南疆边防开凿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建成,初名秦凿渠,后根据唐朝桂州刺史鱼孟威的《桂州重修灵渠记》载,乃称为灵渠。
灵渠是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凿的运河。综观古今中外,世界上没有哪条运河比灵渠的修建更早的了。
位于桂北地区的兴安县,层峦叠嶂,河川纵横。在兴安县东南,耸峙着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其南部则蜿蜒着海洋山。兴安县西北,雄踞着越城岭。因此,兴安地形就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东南部是南高北低,西北部则是北高南低。于是在兴安县腰部,形成一个海拔仅两百米左右的低地,这就是有名的湘桂走廊。
这里历来都是湖南进入广西的一条交通要道。由于兴安地形上的这一特点,自然形成了水系分界上的特征:流往湖南的大川湘江发源于海洋山,从南往北流至兴安县城附近,沿湘桂走廊,经全州进入湖南,注入洞庭湖;广西著名的漓江,发源于越城岭主峰猫儿山,往南流至兴安溶江,经灵川、桂林,在梧州汇入西江,至广东注入南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