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分布
一、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地理坐标东经126°07′59〃至126°20′33〃,北纬41°05′20〃至41°15′00〃。
二、三江并流(于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涵盖范围达170万公顷,它包括位于云南省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景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
三、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庙、孔府和孔林在山东曲阜市.
四、苏州古典园林(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
六、颐和园(于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
七、平遥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丽江古城(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云岗石窟(于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山西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
十、布达拉宫(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西北郊区约两千米处的一座小山上。
十一、黄山(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安徽省黄山市。
十二、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长城(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四、天坛(于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五、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七、青城山-都江堰(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省成都市附近
十八、大足石刻(于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九、龙门石窟(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
二十、莫高窟(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
二十一、武陵源(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湖南省张家界市
二十二、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
二十三、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十四、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于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附近
二十五、九寨沟(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阿巴自治州
二十六、黄龙(于199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阿巴自治州
二十七、泰山(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东省泰安市
二十八、武夷山(于199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处
二十九、庐山(于1996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江西九江
三十、峨眉山-乐山大佛(于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成都
三十一、《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4项 澳门历史城区入选
中国世界遗产: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
2005年索引--世界遗产名录
自己看
世界的遗产都是给每个人借用的,所后还是一样回归到世界,因为每个人来都没带一件东西来,走的时候也带不走一件东西。
亚洲,非洲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主要包括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族民歌、麻山锣鼓、新化山歌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澧州夯歌、安乡硪歌、华容夹叶点子、嘉禾伴嫁歌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湘儿女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无论在音乐、文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1、桑植民歌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
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0 。
2、靖州苗族歌
靖州苗族歌,流行于湖南省西南湘黔两省交界沿线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锹里苗族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中,模拟大自然的和声及在生产劳动中发现的音律,经过长期的选择与提炼,创造了独具韵味的苗族歌,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靖州苗族歌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气势磅礴,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2006年5月20日, 靖州苗族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23。
3、澧水船工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从《澧州志》的记载和一代代老船工的追忆中判断,澧水船工号子早在明代就已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澧水船工号子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劳动场面为主题,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这些号子大多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
2006年5月20日,澧水船工号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33。
4、土家族打溜子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
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五人溜子”是后引进汉族吹管乐器唢呐而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鹤峰县文化馆(鹤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打溜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5、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麻山锣鼓
麻山锣鼓是湖南宁乡境内流传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是类似于宗教音乐和民歌的曲牌。因发源于宁乡县麻山而得名。最初形成于明未清初。相传由一云游僧所传授,当时作为庙宇化斋时用的礼乐。
清光绪,宣统年间,麻山锣鼓的音乐得到大幅度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拥有丰富曲牌的乐曲体系,具有独特的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形制和曲目内涵,并在湖南省几个县境内流传开来。
7、新化山歌
新化山歌,湖南省娄底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新化山歌是汉、瑶、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宋,经明清传承。新化山歌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富于说唱风味。它可以分为高腔和平腔(低腔)两大类 。
2008年6月7日,湖南省娄底市申报的新化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95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