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有多少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已建立106个自然保护区
近日从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获悉,贵州积极探索依法管控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野生动物管护机制。截至目前,贵州已建立106个自然保护区,54个湿地公园,依法办理野生动物行政许可99件,建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15家,疫源疫病监测站16个。
近年来,贵州开展了“亮剑”“国门利剑”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杀害、收购、出售、运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据了解,2017年以来,贵州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案件2088起,收缴野生动物22296头(只),刑事立案488起。2017年至2019年,贵州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涉及野生动物保护刑事案件570件1153人,批准逮捕153件255人;全省法院审理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70件,审理非法收购、运输、出售濒危野生动物制品

二、桫椤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区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组成。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各保护区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保护对象,资源分布状况等不同特点,划出相应的功能区域进行管理。
桫保区是以保护桫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具有科研、教学、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生产等多功能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根据区内桫椤、小黄花茶及其他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范围,地形条件,自然资源,区内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情况,按照“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将桫保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小黄花茶保护点。 她是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精华所在,桫椤及其它珍稀动植物和所有的生物都在这里不受任何外来干扰情况下顺其自然地生存和繁衍。本区域实行“封闭式绝对保护”,除管理人员和经批准的科研人员外,禁止一切外人进入。区内生物在这里自生自灭,自然环境顺其演变,是给子孙留下的一片净土。
核心区面积5200公顷,占桫保区面积的39.1%。位于本区域东部,与习水原始森林保护区接壤,四周均被纵横交错的山脊、断岩和原始森林包围,区内无人烟,区外数十里无人居住。这里生境良好,生态系统完整,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红豆杉,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柏,三级保护植物桢楠、黄莲、八角莲、天麻、红花木莲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二级保护动物猕猴、藏酋猴、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水獭、苏门羚、黑熊、林麝、白鹇、红腹锦鸡、鸢、红腹角雉、白尾鹞、周鸟 号鸟 、红隼等,也在这里自由栖息。 本区是以生产试验和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的开放性区域,用作开发本地特有资源和产品,旨在发展保护区内多种功能,帮助社区脱贫,促进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为区内恢复自然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并使之在当地起示范作用。实验区在缓冲区的外围,主要位于金沙河两旁,总面积4083.1公顷,占桫保区总面积的30.7%。实验区按其功能再次划分为生活文化区,生态旅游和生产区三部分。
生活文化区位于金沙沟磨子岩(即管理处所在地),是管理人员的生活基地和外来人员的休息娱乐场所。这里按功能要求配设了相应设施和工作人员。本区面积100公顷,占桫保区总面积的0.8%。
生态旅游区包括磨子岩、甘沟、大水沟、两岔河、天生桥等景点,面积1500公顷,占桫保区总面积的11.28%。生态旅游区内依据顺其自然,与大自然相协调的原则,修建了人行步道,休息亭,管理房,停车场等相关设施。人们在这里可观赏桫椤雄姿,自然生态系统,体验回归远古古环境,饱享山川秀美景色。通过生态旅游,游客既欣赏了大自然风光,体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中受到深动的环境教育,从而可带动两个文明建设和社区经济发展,增加桫保区收入,为自然保护事业发展提供资金。
生产区是桫保区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生产的场地,面积2200公顷,占桫保区总面积的16.59%。
三、贵州赤水市简介
赤水市历为川黔边贸纽带、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
赤水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赤水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美誉。
扩展资料:
赤水为省直辖县级市,目前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遵义市代管。城区人口约为9.86万人,面积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2.6%。
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以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为主要特色,兼有古代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被中外专家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五大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水
赤水位于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地处贵州遵义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黔北明珠”的美誉。全市幅员面积1801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总人口30万人,居住有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城区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万余人,城镇化率达42.6%;全市森林面积206万亩,森林覆盖率76.17%,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景区富氧离子含量达32000个/cm3;耕地面积20.35万亩。
赤水历史悠久,积淀丰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建置,初名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市复兴镇,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迁至留元坝(今赤水市区),曾长期隶属巴蜀,清雍正六年(1728年)随遵义划归贵州,民国三年(1914年) 改设赤水县,199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东汉古岩墓群、明代古城墙等文物佐证了赤水历史的源远流长。一代伟人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谱写了中外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
赤水山川旖旎,风景独好。赤水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带,海拔高差大(221米―1703米),地形切割强烈,垂直高差明显,属中亚热带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适合多种植物生长。这里地貌奇特,山峰挺秀,森林葱郁,沟壑纵横,百川竞流,物种繁多,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命名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境内有“赤水大瀑布4A级景区”、“燕子岩4A级景区”、“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竹海国家级森林公园” “四洞沟风景区”。 赤水原始、自然、神秘、多姿的绚丽景观,被中外专家称誉为“丹霞之冠、千瀑之市、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赤水还是“中国侏罗纪公园”、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农村中医医药先进县(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等,被有关媒体、协会评选和命名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国作家协会赤水文学创作基地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市内建成有多家星级酒店。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75.6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31亿元。
赤水资源富集,物产丰富。特色农副产品主要有干鲜竹笋、竹工艺品、竹乡乌骨鸡、竹乡腊肉制品、赤水晒醋、赤水山宝(石斛茶、杜仲茶、虫茶)等。全市拥有森林面积206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23万亩(楠竹46万亩、杂竹77万亩),竹类300余种(其中本土竹种36个),年产木材4万立方米、楠竹400万根、杂竹40万吨、竹笋4万吨以上。赤水竹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列入贵州省重点园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园区内有天竹、赤河、华龙纸业和红赤水生态食品等6家企业,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项目已建成投产,2010年生产浆板17.08万吨,以竹建材、竹造纸、竹工艺品、竹生活用品和竹笋加工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为主的竹加工业初具规模,产品远销欧美及港澳地区。赤水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5.69万千瓦,可开发量达23.26万千瓦,是全国首批100个电气化县(市)之一。矿产资源以天然气、煤、盐卤、硅砂为主,已探明油气资源储量分别达到280万吨、3400亿立方米,是贵州省最大的气田,官9井开采出轻质石油,正在顺利推进官深1井、西门1井的钻探。
赤水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黄金水道”赤水河绕城而过,仅60公里汇入长江。赤水港是贵州第一大港,客货船可达重庆至上海等长江沿岸各大港口、码头,年货运吞吐量350万吨以上。公路连接黔川渝,距遵义300公里,距贵阳450公里,距重庆240公里,距成都340公里,距泸州78公里,距合江60公里,赤水至隆昌接成渝高速公路140公里,隆(昌)泸(州)铁路及高速公路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泸州蓝田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昆明、贵阳、成都等大中城市的航线,是黔川渝毗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贵州实施“北上”战略的一个重要窗口。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2000.2公里。
赤水经济繁荣,人民富足。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27597万元,较上年增长19.1%,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家,规模工业总产值452704万元,较上年增长17.7%;完成财政总收入31976万元,较上年增长3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479万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9250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394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638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18436万元,人均存款达1万元以上。以化工、竹加工、食(药)品加工、轻工业为主的四大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赤水设施完善,潜力巨大。赤水至仁怀、赤水至泸州高速公路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农村公路1498公里、改建82.1公里,硬化199.35公里,建成桥梁92座,乡镇汽车站10个,全面建成“两横两纵四连线”骨干路网,实现全市村村通公路目标。拥有营运客车260辆5497座;拥有营运货车478辆956吨。货物运输量317万吨,货物周转量69565万吨公里;旅客发送量1184万人,旅客周转量25765万人公里;新建赤水大道、城工大道、红军大道、河滨西路等城市骨干道路5.88公里;新建住宅面积113.4万平方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