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的由来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边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诗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自古以来,山西人主食乃面食,以花样多、品质好、影响大而颇为出名,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了。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迄今至少有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整个山西,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人人爱吃面食。一般家庭妇女都能以面食加工做出几十种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汤等等。到了厨师手里则更是花样翻新了,普普通通的面能做出上百个品种,上百种味道。色、香、味、形俱全,会使你流连忘返,许多面食的制作很有讲究,工艺也决非是一朝一夕便可掌握的。当然面条也不例外了 。
2. 阳泉娘子关镇
娘子关位于晋冀交界处,是山西的东大门,与河北省井陉县毗邻,隶属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因“妒女焚火”的典故和“平阳公主”的传说而得名,素以雄关、险道、秀水、崇山著称,其独特的关隘长城文化、水乡村落文化、红色军旅文化、民俗传统文化享誉省内外。娘子关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重点镇和国家园林城镇。海拔高度346—850米。
3. 山西阳泉娘子关与哪位唐朝公主有关?
平阳公主率军镇守娘子关而得名。
平阳公主,其名不详,生卒年不详,只知其生于汉文帝时期,卒于汉武帝时期。
她的父亲为汉景帝刘启,母为皇后王娡,和汉武帝刘彻一目同胞,不过她在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只是由于影视剧的原因才有了大名气。
平阳公主最初的称号也不是平阳公主,而是阳信公主。
按照汉朝的惯例,一般以公主食邑或夫家封邑所在地称呼公主,平阳公主的食邑是阳信,所以被称阳信公主,后来她嫁给曹参的曾孙平阳侯曹寿(又名曹时),这才被称为平阳公主。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尊姐姐平阳公主为长公主,但是地位的显贵也不能掩盖她人生的不幸。
元光四年(前131年),曹寿去世,平阳公主守寡。
在这段婚姻中平阳公主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曹襄,曹襄袭位平阳侯,后来娶了舅舅汉武帝跟卫子夫的长女卫长公主。
在第一段婚姻中,平阳公主做了几件让她出名的事情。
第一件,她见陈皇后久不生育,就收养了一群大户人家的女子,打算献给汉武帝。
4. 阳泉娘子关一号旅游公路
太行一号公路的路线起点为陵川县六泉乡浙水村,途经陵川、泽州、阳城、沁水四县,覆盖晋城市21个乡镇231个行政村,全长约402公里,与长治市壶关县太行大峡谷忽东公路相对接,终点位于沁水县龙港镇尧都村。
太行一号公路,因沿途多修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顶或山腰,又称太行天路。沿途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太行风光,一览无余。
5. 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景区
阳泉到娘子关坐汽车、火车都可以。汽车十元,火车2元。
娘子关有长城、漂流、水上人家、瀑布,不能游泳。
漂流好像50元吧,我觉得去娘子关最好自驾游,地方多而散。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