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约56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里。
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扩展资料: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宝瓶口、鱼嘴、飞沙堰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当地的水患。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以破坏自然资源为前提,充分利用地势地貌、水流等自然特点,变害为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惠及下游川西平原40多个县,1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多亩田地旱涝保收,四川从此沃野千里,成为当之无愧的“天府之国”。
现如今,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仅发挥着它防汛灌溉的效益,还是国家5A级景区。
都江堰的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我国古人伟大的智慧,领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
2. 什么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
都江堰的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3. 什么是都江堰精神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当地老百姓历时14年,终将都江堰建成。都江堰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无坝引水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工程的鼻祖与典范,号称“独奇千古”“镇川之宝”。作为千年古堰,都江堰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我从水利工程和水利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体现在都江堰首部枢纽工程,其中以它如何分沙和排沙最为神奇。
李冰率领当地劳苦大众,发挥人民的智慧,创造了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后续两千多年来历代总结治水、治理河道的经验,既有传承也有借鉴,还有发展亦有应用,它不仅是在水力学理论方法的运用上,而且在工程技术措施上也有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我觉得工匠精神即要发挥李冰那种“大无畏”治水的精神。
另外,我们的工匠精神还要体现“因时而异,因需而异”的思想,因时间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而异,也根据国家的需求而异,也不能一味的“遵旧制,毋擅变”。近年来,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双创精神,所以要敢于创新、创造。在保持李冰的传统工程中合理有效成分的同时,还要不断超越传统、更新传统、使其逐步完善,不断发展
4. 什么是都江堰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创建,极大地改善了成都平原的景观环境、人居环境和水环境,古代成都及周边城镇街区大都傍水而建。这种格局是都江堰水系对城镇规划直接产生影响的典型例证。都江堰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益。它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在长期运行和维护管理中,总结出的"三字经"、"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八字格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安流顺轨"等治水经验,世代相传,不断实践和丰富完善,为水利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都江堰在长期治理实践中独创的"笼石工程"、"杩槎工程"、"干砌卵石工程"、"桩工与羊圈工程"、"河方工程"等传统工程技术,就地取材,施工简易,费省效宏。这不仅保证了都江堰的有效治理,而且对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科学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水利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为已消逝的古代水利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都江堰造就了富庶繁荣的"天府之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为历代赈灾,为战胜外侮,为今天成都平原的现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00年11月29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提问者评价
3q
5. 什么都江堰填词语
有“泽被后世”和“泽及万世”
泽被后世,汉语成语,拼音zé pī hòu shì,意思是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出自《崇高的理想》。
成语注释 泽:恩泽,恩惠。被:古同“披”,遍及的意思。
成语出处 陶铸《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
泽及万世,汉语成语,拼音是zé jí wàn shì,意思是恩惠可施及子孙万代。形容恩德无量。
出处 《庄子·大宗师》: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解释 泽:恩泽。恩惠可施及子孙万代。形容恩德无量。
6. 什么是都江堰,都江堰有什么作用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的杰作,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说她造福华夏、称奇世界、影响深远毫不为过。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工程能够独步千古、历久不衰,其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为我们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理论是经验的升华,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化,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正确办法,对现实工作具有更广泛的指导作用。那么,丰富的都江堰经验,能否概括出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呢?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以“三约束”理论分析都江堰经验,都江堰工程是最早体现系统工程思想、优化“硬约束”的典范。该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7. 什么是都江堰沿用千年的关键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是唐朝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沿用至今
8. 什么都江堰什么青城山
不知你问的是不是问到青城山,因为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主要有道教文化和文物古迹走不远就是一个道观,而且这里的植物郁郁葱葱周围环境很优静,实属是青城天下幽,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写下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