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绵城市应该怎么建
现在搞海绵城市,是因为以前整个建筑行业对水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以前的建筑师或者建设者都认为雨水是要排走,排的越快越好,这样对建筑的影响是减小了,但是所有建筑都这么做,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就大了,所以现在越大的城市越容易雨后看海。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目前北上广等大城市经常看海,就是因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的材质,原来的裸露土壤现在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以及柏油马路,原来下雨后雨水深入地下,下载只能在地面上留然后通过排水系统排走,一方面是当城市的扩张速度大于地下管网建设速度是就会出现看海;另一方面雨水资源都通过下水管排走,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热岛强度增加等等一些列生态问题不断涌现,只有不对推进“低影响开发”的思路,强调尽可能小的对原有环境产生影响,从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才能即解决城市看海的问题又解决整个环境的生态问题。在考虑海绵城市时不能局限在建筑本身,一定要置身于整个城市以及全球的影响才能有深刻的理解。
二、什么是“海绵城市”
是说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这确实值得期待,希望我们的“海绵城市”早日走出纸面,快快实施和推进。久禾润
三、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提出这一理念的目的是什么
海绵城市--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
术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通俗解释: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背景
原有排水理念: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最终目的: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有效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北京近山松城市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四、哪些城市建设海绵城市运用到了古代智慧
如今,“海绵城市”成了一个流行词,为了让雨水乖乖“听话”,不为城市带来内涝的烦忧,福州市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实,在古韵犹存的三坊七巷,就充斥着古人有关海绵城市的建设智慧,从青石地面,到庭院池塘,再到开阔天井,一点一滴地教会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义。
每块青石砖都是“微型水库”
为了领略三坊七巷神奇的排水本领,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三坊七巷的青石路上。虽然是古时常见的青石板,但这里的青石板间有明显间隙,高低起伏,板与板之间存在空隙,以便雨水漏入。道路旁还有几处利用地形建的凹地,组成渗水渠。雨水通过青石板路面被收集到渗水渠储存,同时也能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
在三坊七巷一间旧宅内,一个铺青砖的长方形露天天井,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坡状,同时具有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家住这里的老人告诉记者,降水时,雨水首先顺地面坡度流入四周的石槽明沟,若遇台阶或建筑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地下。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建筑物的走势流入家中的水井和池塘中。
排水三宝:天井、沟渠和内河
“老建筑的排水功能好,主要归功于天井、沟渠、内河这三个法宝。”三坊七巷滴、渗、排的老工艺及至今依然可以自然渗透的奥秘。
“天井是旧时院落必不可少的空间,除了众所周知的采光作用,天井还是排水利器。”专家介绍,通常天井下方不设地漏设施,所以用于铺设天井下方地面的石材就较为稀疏,一旦下雨,雨水就会沿着石板的缝隙自然渗透到地下,再通过地下径流排入附近河道,保证了院落内部大雨时不过度积水。“林觉民、冰心故居中这一特点就十分明显,天井下方的石板缝隙很大,肉眼可见其下。”
古建筑的坡屋面、檐沟自然形成了的天然雨水收集系统,引导雨水流入放置在庭院中的水缸,水缸中积存的雨水可用于观赏养殖、应急防火。
除此之外,一些大户人家还会选择在天井正下方挖一个槽,槽旁以石头砌起,一旦大雨倾盆,石槽就可先将雨水储存起来,日后再慢慢将水向地下排出,以防内涝。据了解,整个三坊七巷中,只有刘冠雄故居中设有一处地漏,为民国时期改造修建后加设,其余建筑均采用雨水自然渗透的方法。
三坊七巷巷道地下还暗藏着不少水沟,横向排列的石板覆于其上,雨水从石板间缝隙留下,再通过水沟排向内河。“不只三坊七巷,老福州的不少道路下都有这种水沟,水沟不似现今细窄的下水管道,反而空间很大,甚至能容下一个小孩。”在三坊七巷的安民巷中,这样的水沟显而易见,连人都能钻进,泄洪更不是问题。
天井和沟渠的功力再大,福州交错纵横的内河网络才是排洪、泄洪的最终归宿。历史上三坊七巷周边河网密布,曾有“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景观。每当下雨时,各个庭院内明沟和暗沟的水就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支线和干线,最后流入内河。“河网水系形成了天然的排放雨水的‘毛细血管’系统,相当于预留了足够的雨水排放通道,保证了雨水的顺畅排放。所以,保护和重建内河对城市排水能起到极好的作用。”专家说。
让坊巷排水智慧古为今用
作为福州建设海绵城市的“标兵”,三坊七巷内满满的古人智慧也让如今的城市建设者大加赞赏,在打造海绵城市时,沿袭古训,尊重和保护自然成了重要课题。
“海绵城市就是尽可能通过保护、修复、建设,使城市的开发建设模拟自然的雨水径流的状态,减小对自然的影响。”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坊七巷的青石地面、池塘、下凹庭院、天井等雨水自渗系统给了他们很多启示,在对内河水体、雨水花园、屋顶绿化、透水地面、雨水收集等系统进行建设的同时,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同样重要。
这名负责人表示,针对三坊七巷天然“海绵区块”的保护也刻不容缓,“文物保护专家指出,要控制新建地下室的区域、面积,否则可能影响雨水的自然渗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