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设施景观的观光价值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上海市城市建设与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
为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加强上海交通景观布局设计,加快城市交通景观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景观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观瞻水平,促进旅游消费经济发展,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此必须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为依据,结合上海城市的发展要求,以现有交通景观设施和城市照明设施为基础,对中心城区交通景观进行科学布局,建立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交通景观体系,充分展现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符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要求,丰富市民及游客的文化生活内容,促进城市商业、旅游等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扬州古城建设有哪些举措
建设“精致扬州”,就是要从精当规划、精心设计入手,增强精品意识,推进精细管理,实现精明增长。我市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着力优化空间布局。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同城化,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积极完善“一带一轴”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努力形成科学布局、有机联系的城乡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沿江“一体两翼”都市区,强化扬州与江都、仪征在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和融合,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形成同城效应。中心城市按照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以古运河和文昌路为轴线,以广陵新城、新城西区、临港新城为区级中心的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设定位,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实现城市格局由单核线型发展向多核组团发展的转变。
二是着力彰显人文特色。我们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加强城市文化挖掘、文化展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全力打造“文化扬州”。一是推进古城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坚决防止“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努力做到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的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古城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全线整治古运河。对城区近6公里的运河两岸生态、文物、建筑进行全面整治,建成沿河绿化景观,修复了长生寺、大王庙、盐宗庙等文博景点,打造了运河文化公园,开通了水上游览线和龙舟夜游线。三是扩容提升蜀冈-瘦西湖景区。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10多亿元,有序搬迁了200多家工厂、5000多户居民,先后完成瘦西湖活水工程,万花园、傍花村、宋夹城生态湿地的建设和保护项目,群芳争艳、石壁流淙、锦泉花屿、四相簪花、醉月飞琼、风泉清听等历史景点恢复重建。
三是着力改善人居条件。加大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先后建成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新馆、游泳跳水馆、第五水厂、六圩污水处理厂、
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市区和江都、仪征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加快城市路网和地下管网建设,着力解决城市拥堵、积水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加快推进城中村、老小区等改造,重视农贸市场、邻里中心、小贩中心、社区医疗服务和文体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四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积极构建沿江、滨河、环城风光带,重点实施“五路一环一河”和重要节点的绿化景观提升工程,首创“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目前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35.1%,市区绿化覆盖率47.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8平方米,百姓出门300-500米就有绿地“小游园”。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和水景观建设,加强水体生态保护,充分展示“河城环抱、水城一体”的特色风貌。大力开展生态市创建,推进清洁生产、工程治污和生态保育,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和麦套稻技术。
五是着力推进精细管理。强化城市设计,健全规划设计优选制度,完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调等规划控制体系,注重保持宜人的建设空间、和谐的建筑色调和适中的建筑体量,突出古城与新区的有机接续、传统建筑与现代景观的有机融合。有序实施街景整治,重点加强新老城区交接处、城市出入口、主次干道、河道沿线的景观塑造,保持城市视觉清爽有序。完善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努力形成市为指导、区为主导、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的网格化管理四级责任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水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