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这么多人徒步,徒步有什么意义?
我喜欢旅行,大多数是以徒步的形式,曾经8天徒步穿越苏格兰高地300多公里。
去得地方越多,我越不相信旅行或者徒步有什么意义,甚至于,我认为,旅行或者徒步对我来说更像是现实生活的短暂逃避。
每一次出远门回来,我习惯给自己煮一大碗清水面,吃了就去好好休息,疲惫到完全不想回顾旅途中的种种。先倒头大睡一天,然后做几件之前自己觉得挺颓废的事情:看一上午的漫画书,刷一晚上的日剧,看无聊的搞笑节目然后跟着傻乐,有时候也会想到打扫房间,丢掉各种不要的东西。
接着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和别人谈起旅行的事情,被问起的话也是礼貌性回答问题。然后在过了很久之后,在某种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可能是某次和老友的闲谈,又或是在跑步中的冥想,我会突然想起并意识到某次旅行中的有趣片段:某次迷路,某个奇怪的人的奇怪的口音,或是某次糟糕的天气中糟糕的心情……
很多人喜欢给旅行赋予很多意义,打上很多标签:“超脱之旅” 、“童话之旅” 、“反思之旅”……说起来有点像是旅行社们的说辞和做派,一次旅行似乎必须是充满使命感的,仪式感的,是必须完成任务的。“去了西藏没有洗涤灵魂等去白去”,“不到长城非好汉”,“来长沙不吃臭豆腐等于白来”……多的是这样功利性的宣传语和城市标语,让每个在路上的人心里为之一紧,多少还没出门的人已经感受到巨大而无形的压力。
有了互联网以后,你可以在网上了解到世界任何地方的详细描述,网上也有数不清的旅行计划和游记,博主们会全方位给你推荐吃喝玩乐,有的游记都详细到让你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去过那个地方。这样的话,访问一个地方的惊喜感降低了,对旅行的期待阀值却被无限拉高了,所以在这点上,我是不建议出行前看太多的游记的,把时间、路线还有住宿定了,就完全可以开始踏上冒险的旅途了。
在我看来,旅行值得去,就仅仅是因为未知而有趣,很多人却偏偏要把单纯的感官体验升华到品味的提升和品格的塑造。说实话,塑造品格的,那不叫旅行,那叫修行,就像是我们从来不会认为玄奘法师是去西天旅行的,不会以为那些徒步跨越沙漠的背包客们是在游玩一样。不过就是简简单单地做一件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这个理由就已经足够了,就不要再欺骗自己说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内涵。
我认识很多旅行次数很多的人,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更深刻、更聪明,反而更糟糕的情况是旅行让他们之中有的人变得自鸣得意,而开始失去了对生活的敏感度,开始错过一些更加美好的东西,一些更利于成长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
往往回过头才发现,原来一个人旅行的时候留下的美好记忆,常常都是那些不经意的时刻,从来都不是那些特定的旅游景点;一群人旅游的时候呢,大多是就只剩下好玩的人和好玩的事了,地点和景色都虚化成了背景,至于到底在哪玩,住什么地方,吃什么东西,玩什么都不重要了。
至于旅行中最幸福的一刻。可能是在出发前的短暂时间里;可能是计划购买飞机票火车票的时候;也可能是在机场或是车站里购买旅游杂志的那一刻;还有,在飞机快降落前,从云层俯冲下来,看到城市渐渐清晰明朗起来,飞机放下起落架触地,渐渐停止摇晃的那一刻。
-完-
更多文章请关注个人公众号“YY公社”
二、有哪些是徒步爱好者专有的特质?
个人是个爱好者,简单表明一下自己的感觉,长期徒步者有这么几点特质:1、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详细制定达成计划;2、对即将发生的意外基本都掌握在能接受的范围;3、条理清晰,因为关乎到路径成功与否,因为回头路并不比前路好走;4、平淡,较少有大悲大喜;5、善于用眼和心去感受世界,而不是用镜头。
三、徒步旅行的乐趣?
1、徒步旅行和一般旅行最大的区别,可能是体力上的消耗。每次第一天走到腿断,第二天就能满血复活的那种状态,太让我着迷啦,感觉体内的生命力在循环不息地流动,提醒我还年轻,要乘着身体好,多走走,多玩玩。
2、徒步旅行需要更好的身体,更强的意志力,贵在坚持,长途跋涉后抵达终点的那种感觉,就像是画成了一个圆,这种圆满是体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3、徒步旅行一般所见的都是开阔的场景,美丽的自然景观,路上相伴的还有清新的空气,能听到平时留意不到的各种声响,比如溪流、瀑布的声音、鸟鸣、风过树丛的哗哗声等,让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
4、抛下重复繁琐的日常生活,去一个新奇的地方,认识一些新奇的人,会带来一种新鲜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一种存在感;
5、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对我来说就是旅行中常常还会出现一种很舒服的时刻,就是一种在当时头脑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安静到别无动响的状态。每当这时候我就会对着面前的各种景致,静静地坐上很长一段时间。
6、以前我很喜欢“我来,我见,我征服”那种豪情,觉得要乘着年轻,走更多的地方,见更多的美景,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但现在可能更喜欢的是一种身处自然中,融入自然中的感觉。自然和生命的美和博大,提醒着我自身的渺小,然而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想要追逐那些令我目眩神迷的事物,如此不枉此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