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接触户外运动的
大约在20年前,偶然一次接触到了户外运动,在同事的介绍下,跟着一个叫「风火轮」户外组织走了一次「东西冲穿越」,记得领队叫“疯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我的户外生活。
户外运动是各种室外运动的统称,包括了:徒步、溯溪、露营、攀岩、速降、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
国内起步比较晚,加上我们生活水平跟欧美还有很大差距,很多运动不适合我们,例如无动力滑翔伞、潜水、帆船等等……。所以我们所说的户外运动更多是指,徒步、溯溪、露营、瑜伽、跑步、骑行……
打工人的生活现状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即每天8小时睡眠,8小时工作,8小时生活,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只有文明的发达国家能做到。而在我们高速发展中国家,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首先果价不允许我们休息,其次是企业不允许我们休息,最后打工人自己也不放过自己。这个色灰智度是顶层者制定的,因为我们是发展中果价,赶英超美所必需付出的代价。
生活中,我们已经公私不分,企业侵占我们私人时间,每个打工人都需要24小时待命,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也别无选择,至少我们这代人是无法做出改变的。我们没有bububu,无法像美国人当年争取8小时工作制那样反抗,无法反抗,那就只能接受了。
我们每天至少超过8小时生活在办公室内,不仅面对电脑,还时不时地掏出手机看看,甚至连去趟卫生间也不放过。到了周末还要继续这样的生活吗?
生命中的空白
工作的关系去过很多国家,我的感慨是,人家是「生活」!我们是「活着」!这些注重生活的国家不一定是发达国家,例如荷兰、瑞士、丹麦。更多的是我们的邻国泰国、越南……
打工人每日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出租屋->通勤路上->公司,就这样上班、下班、回家周而复始,直到意识到自己年纪已经35岁了,回过头来复盘一下自己的前半生如昙花一现,除了大学时光,似乎没有那些事是记忆犹新和念念不忘的。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上一次看日出和看星星是什么时候?
我们进入了一个怪圈,认为只要赚够了钱,就会有生活。等我们老去之后,钱即没赚够,身体的健康程度也不许再去追求年轻时的那些生活梦想。
当下社会的社交圈层
当下社会的「圈层」被无限细分,从你出生的一刻,被父母和老师外科手术式地剥离你的社交人群,使你的圈层面积越来越小。你本来可能跟任何小朋友过一起玩,父母让你学钢琴,这时你能接触的小朋友就是其他琴童,学画画、学舞蹈…… 你接触的小朋友越来越少。上大学后所选志愿、城市、大学、专业。工作后选择行业、领域…… 让你的社交圈层无限细分,两个圈子里的人几乎不产生交集,很难接触圈外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大龄剩男和剩女的原因之一,圈子太小,僧多肉少。
这些还是看得见的圈层,还有很多被无形划分的圈层,圈中圈,即使你们都在一个微信群中,也没有社交交集。
如何破圈呢?
例如露营的本质上来讲,它其实是避世的,离开喧嚣的城市,带着尽量简便的装备,找一个风景好、僻静的地方,住上一晚,度过一天,和自己独处,与自然亲近。这是原来的露营目的,并不是为了社交而诞生的。
但是有相同爱好的一群人玩在一起,就产生了社交,我常常把进入一个圈子,叫找到“组织”了。随着参加活动的次数,不知不觉加了一堆人的微信,虽然大部分人最后不过是两条曾经产生过交集的直线而已。社交是讲质量的,不要期望人人都能成为朋友过,甚至你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能成为朋友的是极少数。
网络替代不了面对面社交
我们早期由于通信和交通都不发达,难以讲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后来有了网络,形成了圈子,我们通过网络召集活动。
年轻人之所以选择网络社交原因众多:
- 期待效应,人们可以臆想塑造一个对方的形象,凤姐变成林志玲
- 简单社交,现实社会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网络变得简单,例如拉黑
- 社交成本,网络社交成本低,没有交通、餐饮、活动费用……
这代年轻人似乎本末倒置了,深井中的青蛙通过网络社交,不再爬出井口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如何提高品质生活
我一向主张,工作与爱好要分开。工作是工作,它是主要收入来源。爱好是爱好,即充实生活,也是副业。一旦爱好成为了工作,便失去了之前对爱好的兴趣。
丰富的户外运动包括远足、溯溪、露营、游泳、自行车、弓箭、潜水、皮划艇、冲浪、滑板…… 总有一种适合你。例如我不喜欢跑步,但是我喜欢远足、溯溪、露营、游泳、自行车,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变化,也在不断尝试其他运动,目前更多是自驾游+露营+游泳。
每个人对户外活动的诉求都不同,有人锻炼身体,有人为了放松心情,很多时候运动不是主要目的,例如社交。
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是现在大多数打工人的一种生活状态,生活规律、单一、一成不变。这只是「生存」不是「生活」,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包括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购物……
所以你距离「脱单」只差一次「户外」运动
户外|细说徒步旅行
大家好我是 netkiller,一个拥有20年户外经验的老驴,我在磨房,蜂鸟,色影无忌上的ID是netkiller,同时我也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我的呼号是 BG7NYT。
什么是徒步旅行?
徒步旅行和登山还是有区别的,徒步旅行线路可长可短,运动强度不激烈,走累了可以随时休息。徒步旅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就在于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对自驾游很多地方无法达到,所以想要玩好,徒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摄影爱好者。
徒步旅行怎么规划?
经典路线
大约在20年前,第一代驴友经过不断探索,开发出很多成熟地经典路线,这些路线上常年驴友活动,走这些路线是比较安全的,几乎不用担心,总能遇到人,跟着走就行。
所以初级玩家和入门小白选择经典路线,开始跟着团队走,后面可以自己约伴,不过通常经典路线人多,垃圾多,并不差人人都有意识保护环境。很多人并不是户外资深玩家,他们谈不上队户外有多热爱,垃圾随手扔。而我们一般会携带垃圾袋,将垃圾带回城市,丢进垃圾桶。
冷门路线
这些路线走的人比较少,也伴随一定安全问题,走这种路线,装备要带起,至少2~3人。
开发和探索新路线
探索新徒步路线,装备一定要齐全,我们通常是用测绘级别的 GPS 记录轨迹,做好标记,一遍原路返回,下次跟着 GPS 轨迹再走过来。
所以在此重申,探路装备一定要齐全,
定位设备:测绘级别 GPS,例如麦哲伦,佳明
通信设备:对讲机/卫星电话,
食品药品:急救药品、压缩干粮,炉具……
携带行具:绳索、刀具
最好有老驴友带领,别自己去冒险,十分危险
徒步过程
身体预热:徒步前先身体预热,活动各种部位的关节,5-10分钟后
走路方式:开始脚步放缓、慢慢加速步伐、充分考虑自己的体力,不断总结。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要有自己的节奏。
借助外力:登山杖可以节省很多体力,没有可以自行制作,上下坡借助岩石、树枝等外力,但要确认是否安全,避免走空踏空。
安全距离:队员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前面摔倒,或踏空落石砸到后面的人
下坡事项:下坡要挤紧鞋带,这回不会顶脚趾。
分散注意力:多欣赏风景,多聊天,不知不觉就走很远
休息时间:休息时间不能过长,一旦坐下来,在起身就很难。
能量补充:小口喝水,口腔湿润即可,很多时候是想喝并不是需要喝。吃东西原则是少食多餐,注意盐分摄入,即使补充电解质,否则会出现抽筋,无力现象。运动饮料相对均衡,带点榨菜也不错。
徒步需要那些装备?
穿戴装备
衣裤:夏季防晒衣、速干衣、冬季冲锋衣、一次性雨衣
鞋袜:徒步鞋、袜子(纯棉吸汗)、溯溪鞋
其他:冰袖、帽子、护膝、手套、墨镜
背囊
半天徒步:40L左右的背包;一天徒步:60L左右背包;两天徒步:80L左右背囊;
我们亚洲人,一般女生极限是80L背囊,男生极限是120L,男生平均是80L。同时跟身高也有关系,170CM身高选择80L以下,国内很多背囊生产设计直接照搬欧美,欧美人平均身高180,所以他们背负120L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亚洲人身高并不适合这种背囊。
携行具:开山刀、镁棒取火器、药品(青草油、防蚊水、创可贴)
水袋
水袋很实用,但是难清洁,每次使用后要立即清洗,否则会发霉。水袋分为两种,一种是外用,一种是放在背囊内使用的,都有导管,可以固定在背囊肩带上,随时含在嘴里吸水喝。
外用形似背包,较为美观,通常骑行爱好者使用比较多。徒步旅行后者使用更多,透明的袋子,很像医用输液袋。
登山杖
登山杖是必备装备,可以节省30%体力,这是经过科学计算的,同时登山杖还有其他用途,例如勾挂,拉扯、救援。
防晒装备
防晒霜、防晒喷雾、防晒帽
照明装备
手电筒:Q5灯珠+18650电池
头灯:建议USB口,直接插充电宝使用
通信保障
普通玩家可有可无,资深玩家都要有,GPS 部分功能目前手机都有,对讲机主要是无人区使用,对讲机通信效率比电话高。
帐篷
两天以上的徒步需要携带帐篷,这是背包至少60~80L才能装下帐篷、睡袋、防潮垫
炊具
丁烷气、炉头、户外便携锅碗瓢盆等
netkiller:户外|自驾游|对讲机|GPS|卫星电话怎么选?
netkiller:自驾游|「暑假」到了带「孩子」去哪里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