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太阳最长的影子被定义为“至日”(也称为长至日、长至日和冬至),最短的影子被定义为“短至日”(也称为短至日和夏至)。在夏天季节,当白天和黑夜的长度相等时,它被定义为“春分”和“秋分”。商代只有四个节气,周代只有八个节气,秦汉时期已经完全确立了二十四个节气。
公元前104年,邓平平制定的《太初历》正式确定了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并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邓平出生于汉初。他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官员。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有阴历和公历。他们只知道中国使用农历,西方使用公历。农历是根据月亮的相位来定义的,也就是说,它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然后将12个月(13闰年)拼成一年。农历的特点是有月亮的意思,所以有15个圆月。相反,年没有意义(不是文化),而是月的集合。公历是根据季节来定义的,也就是说,以地球围绕太阳的圆为一年,然后将一年分成大约相等的12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月。
公历的特点是年的含义,因此每个时期的季节都是相似的。相反,月份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年的平均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天文与人文相统一的传统历法现象,已有数千年的历史。24节气是中国传统天文历、自然物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时间尺度。节气是气候变化的时点。从遥远天体的运行到接近生命和劳动,每个节气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命的认识。大致可以判断,夏商时期出现了24个节气,第一个节气是春分秋分和冬至夏至;从西周发展到春秋,从四点开始形成八节(包括春、夏、秋、冬的开始),最后在战国到西汉最终定型,成为与现行版本相似的二十四节气。11月30日,中国的24个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单。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就有了“日本南北至”的观念。然后,人们利用月初和月中太阳和月亮的关系、天气、动植物生长和其他自然现象,将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相等的份额取了一个专有名称,即二十四节气。
不清楚
定义
二、24节气的形成
与地球公转有关。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 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三、24节气怎么来的?
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足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轴(地球南北两极的连线)和公转轨道(黄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就使得太阳光射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时偏南,有时偏北,有时又直射在赤道上。这样,就引起了气候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太阳直射在地球不同位置的气候变化情况,每隔十五度,划分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数约十五天。这样,每个月就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刚好合成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说,节气是表示气候情况的变化;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情况,平均划分为二十四个阶段的意思。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作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祖先们根据上面节气名称的顺序,编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署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这首节气歌,每句中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除天字外,其余各字就是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
四、24节气是怎么来的?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