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动物醒来爬出是在惊蛰节气。
据《夏小正》记载:”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过后,天气转暖,草木萌动,冬眠中的动物,开始慢慢苏醒。
惊就代表惊动的意思,在春天我们会听到有春雷作响,蜇指的就是具有冬眠习性的昆虫、动物,我们经常会对小朋友说的惊蛰也是这些选择入冬小动物的苏醒日。
冬眠,是某些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状态”。惊蛰到来,动物也迎来自己复苏的时机。加上惊蛰时春雷萌动,也有“春雷惊百虫”的说法。但实际上,蛰伏的动物并不是真的被春雷给吓醒了。
气候特点
惊蛰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这个节气是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