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为什么有固定的阳历日期?
中国古代的历法并不是纯阴历,即并非完全是按照月相的变化制定的,而是一种阴阳结合的历法,根据太阳的运动特别是由此引起的寒暑变化和生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来确定节气的时间,如惊蛰,与打雷和冬眠的动物复苏有关,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以昼夜的长短和日影的长短为依据,二分昼夜一样长,夏至白天最长,冬至夜晚最长,太阳光垂直于北回归线的这一天,便是夏至,垂直于南回归线的那天便是东至,垂直于赤道便是春分和秋分。所以,节气与太阳的运动,也就是与阳历有关,因而便和现在的阳历的时间有比较固定的对应关系了。
不过,这种对应上半年在6日和21日,下半年在8日和23日,前后不会超过2天。
二、三个问题:1二十四节气的固定时间是阳历的时间还是农历的时间?2阳历和农历哪个计时比较好?
要说这些,都是关系到历法的问题。要说明这些问题,首先你得弄明白这3个问题,什么是阳历?什么是农历?节气是怎么划分的?下面我一一给你简单介绍下,什么是阳历呢?阳历就是太阳历,阳就是太阳,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就是1年,但是我们阳历有365天和366天,这些都是近似1回归年365.24天的时间,以天为基本单位划分,根据明显的四季变化,划分为12个月;什么是农历呢?农历其实是叫阴历,也就是阴阳历,太阴就是月亮,阴历的历法是根据月亮制定的,每一个月朔望两弦都是固定的,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圈是一个月,每个月或29天,或30天,近似29.53天这样,也是以天为基本单位,所以农历的一年12个月,就和太阳回归时间相差了十几天,阴阳历是既考虑太阴,也考虑太阳,为了使没一年的时间尽量接近太阳的一个回归周期,所以农历采用了润月,也就是通常说的,三年一小润,五年一大润,十九年共七润。阳历因为不考虑太阴,所以阳历的每个月,就无法对应上月亮的月相变化,比如十五满月,阳历15号就对应不上。第3个问题,那节气是怎么划分来的呢?节气是根据近日点、远日点,划分出二至、二分,所以,节气实际上是地球相对于太阳将黄道位置将的划分成24个点,所以,节气的时间与阳历的时间更为接近,但也不是固定,一般在2、3天的范围那变化,因为阳历也是近似划分,所以只能是在某一天的范围中左右波动。现在你问的三个问题,是不是也都能解答了,第一个问题,节气是更接近阳历的时间划分,第二个问题,阳历和农历制定历法的方法不同,没有谁更好,需要什么,就用什么历法。第三个问题,农历大多是古代为了农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历法,几千年传承下来的
三、二十四节气是从哪个朝代固定下来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The 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为中气,通常用来确定月份。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为十月。
中气之间的时间约为30日5.25时,因此中气日之间的间隔(含前不含后)为30或31日。而一个月的时间为29日或30日,一个月内要么一个中气要么没有中气。因此,中气可以直接来确定月份及闰否,无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
四、24节气的日期是怎么算出来的?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夏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冬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直到西汉时才成为了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将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同安排各个中气和节气。这种方法叫做平气。由于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按太阳黄经每移行15°的节气是非等间距的,此法称为定气。定气使用于历法计算中。因为两个节气的时间长于一个朔望月(见月)的时间,所以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的情况。从西汉的《太初历》起,规定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侯现象、气侯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侯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侯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