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黄河流域的气候,地球上只有中纬度地区才会四季分明,而中国的黄河中下流及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符合这个条件。
只有四季分明的地区,才会有明显季节与物候变化,人们才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而且具有重复的特点,如果它没有持续性与重复的特征,就没有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二、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
【解答】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
【原因】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中原所包含的区域】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义上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区域。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概况:北方地区。
中原地区,黄河流域。
三、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自然现象?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特殊创造,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天气冷暖、降水状况、物候征兆等自然现象。
几千年来,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些节气还有着动人的故事。例如清明节就与晋文公重耳有关。晋文公幼年时历尽了艰难,为逃避后母的残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几度陷入绝境。有一次绝粮时,有个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让重耳充饥,从而渡过了难关。可后来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在分赏有功之臣时,却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遗忘了!
介子推对于不公正的待遇并不论争,而是不声不响地领着老母亲离开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内的绵上山中隐居起来。不久,晋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却不知他的踪影。他大为懊丧,连声叹道:“此乃寡人之过也。”经过几个月的查访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于是晋文公亲自跑到了绵上山。
然而绵上山山高林密,晋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无头绪。介子推始终不肯出山。正在晋文公为难之际,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如果主公放火烧山,一向孝顺母亲的介子推一定会为母亲安全而出山来……于是,一场大火遍山烧起,三天三夜也不见母子俩出来。后来才发现母子俩抱成一团,已被烧死于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后悔不迭,悲哀万分。为了纪念这位有功之臣,他把绵上山改名为“介山”,并下令一个月内(后改为三天)不得举火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称举火那天(农历三月初五)为“寒食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直到今天,清明节仍是我国人民祭祖扫墓、怀念先辈的重要传统节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