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绘本故事《大雪》
推荐理由:
“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为了让小朋友们了解大雪的相关习俗和知识,感受民族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绘本故事J
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
图片
大雪习俗
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
图片
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天气变得寒冷了起来,可以多喝红薯粥,红薯富含了大米以及面粉里缺少的赖氨酸,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图片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
图片
图片
小贴士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雪”节气后,将要进入隆冬时节,御寒成为头等大事,要多穿衣服加强保暖,适当多吃含铁元素和碘元素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黑木耳、大枣、乳类、海蜇等,有助于提高御寒能力。“寒从足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御寒的能力较差。大雪时节应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暖,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是有效的养生之法。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立春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2、雨水
雨水,是春季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雨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地区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3、惊蛰
惊蛰,是春季第3个节气,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
4、春分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5、清明
清明,是气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