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以为,防晒霜的倍数越高越好,一上手就直接来最高倍数的,其实不然。
首先,记住三个要点:
一、防晒霜的倍数,除了关注SPF,还要关注PFA;
二、不是倍数越高的防晒霜,效果就越好。防晒霜的选用,需要结合使用环境,自身的皮肤类型,UVI指数,涂抹的厚度,频率等因素;
三、高倍防晒霜通常含有机UV吸收剂比较多,部分人群可能会有接触致敏等不良反应,需要测试自身的耐受性。
一、什么是防晒霜的倍数?
紫外线有UVA和UVB之分,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的造成的伤害是有区别的。
UVB 是造成皮肤晒伤晒红的主因, UVA 则是晒黑与皮肤癌的重要原因。
因此,防晒霜的设计需要具备防护UVA和UVB的能力,针对两者的防护系数也是有区别的。
①UVA 防护指数(Protection factor of UVA,PFA),是指该防晒化妆品的 PFA值,通常用于描述防晒产品对 UVA 的防御能力, PFA 值越高,表示防护时间越长。
②防晒指数(Sun Protection Factor,SPF), 是是评价防晒化妆品对皮肤晒黑的防护指标,SPF值越大,防日晒红斑效果越好。
二、如何使用防晒霜更有效?
其实有效的防晒不仅仅是通过使用防晒霜,还有很多防晒措施,尤其是规避性防晒和遮挡性防晒,相当有效,当不可避免的需要在猛烈的阳光下室外活动,才需要严密的防晒,使用高倍的防晒霜。
①,了解紫外指数:
室外活动时,首先需要你所在的地点时间的紫外指数是多少,不同的紫外指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不同的。
如何知道紫外线指数呢?最好的方法是可以买一个紫外指数测试仪,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测量紫外指数UVI了。
没有紫外指数测试仪的话,多关注天气报告,很多手机软件也可以查询:
②,室外活动:
要根据所处地区、季节、当日UVI和室外活动时间长短做适当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倍数的防晒霜,记得要同时关注SPF和PA指数噢。
阴天或树荫下的室外活动,选择SPF15~25/PA+~++;
直接在阳光下活动,选择SPF25~30+/PA++~+++;
高强度UV:雪山、海滩、高原等环境,或春末、夏季阳光下活动,使用SPF50+/PA++++;
如活动涉及出汗或水下工作,应选择防水抗汗类产品。
③,涂擦时间、剂量与频率:
在出门前15min涂抹产品。
一般产品需每隔2~3小时重复涂抹。
涂搽量以1分币大小产品涂敷于全面部为宜。
具体的涂抹时间和频率遵照防晒产品说明书。
④,使用部位:
全身曝光部位均需涂抹防晒产品。
尤其头顶头发稀少、耳廓暴露的人群,要特别注意涂抹。
下唇易受日光损伤,要注意使用有防晒功效的唇膏。
UVR易导致毛发干枯粗糙,失去弹性和光泽,可用防晒摩丝。
三、高倍防晒霜到底对皮肤有没有伤害?
防晒成分包含无机防晒剂、化学防晒剂,大多数防晒产品,都会将无机防晒剂和化学防晒剂复配使用。
(1)无机防晒剂:又称物理 UV 屏蔽剂,这类物质主要通过反射、散射日光发挥防晒作用,如二氧化钛(钛白粉,TiO2)、氧化锌(ZnO)。
(2)化学防晒剂,其实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有机防晒剂,也叫化学性 UV 吸收剂。这类物质可选择性吸收UV而发挥防晒作用。吸收UVB的防晒剂主要有水杨酸盐及其衍生物、肉桂酸酯类等;吸收
UVA的有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等;对两者兼可吸收的有二苯甲酮及其衍生物等。
(3)生物防晒剂,有一些化妆品常用的活性成分,也具有一定的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但是在化妆品更多的是抗氧化、调节皮肤功能等,也能抵御一定的紫外线辐射,常用的有维生素类、植物提取物、生物酶等成分。
传统的有机防晒剂光稳定性不如无机防晒剂,且易透皮吸收、有一定致敏性,可能会导致接触致敏和光致敏作用。但是近年来的一些新型防晒剂上市,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
另外,很重要的,防晒产品属于特殊化妆品,上市之前需要通过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其中就有皮肤斑贴刺激性实验,并测试相应的防晒指数。
取得化妆品特证后才允许生产,因此是可以放心使用的,使用后要注意皮肤清洗的工作,做好及时的保养工作即可。
参考文献:
1、皮肤防晒专家共识(2017)
2、Brazilian Consensus on Photoprotection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涉及版权问题请私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