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
Linda Lin的答案,同时很失望的看到楼上答主们一边倒的为了反对而反对同时大秀优越感,
一句话,实验具体操作有问题(尤其是溶剂的选择),但是总体试验设计思路上没有问题,直接测吸光率是最直观和有效的检测防晒霜的防晒效果的实验方法。至于如何优化,我在最后给出了答案。
很多答主甚至根本不知道SPF-290AS和分光光度计工作原理就来答题。出场率极高的两个国标:
QB/T
2333-1997(防晒化妆品中紫外线吸收剂定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QB/T
2334-1997(化妆品中紫外线吸收剂定性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
根本文不对题的,我们要测的是防晒霜的防晒效果,而不是防晒霜中防晒剂的含量。
还有很多答主照搬定义:“紫外分光光度法是用来测定物质结构、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表征手段”,说明这个方法不能做定量分析。这句话本身没错。可是拿这个定义作为万精油来反对这个实验,却站不住脚。
首先,分光光度计测的是什么。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因为不同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不同(类似指纹一样),所以分光光度计法可以“对物质结构、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Fig. 1),而且因为经济实惠稳定便捷,在早期条件简陋的实验室,这是主要的物质定性手段。
这张图中的y轴单位Abs,就是吸光度(Absorbance),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知道如果深挖这个Beer–Lambert law, 很多人会失去继续阅读下去兴趣。那么最直观的解释就是吸光度是对光线通过一个样本前后强度的大小的呈现 (absorbance or decadic absorbance is the common logarithm of the ratio of incident to transmitted radiant power through a material)。
好,最基本的科普结束了。回到原题,首先,我们要测什么:防晒霜的防晒效果。防晒效果是什么,就是紫外光强度通过防晒霜后减少的程度,是不是很熟悉,也就是指防晒霜在UV下的吸光度。所以这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跟
高行远贴出的SPF-290AS实验原理基本一致。
实验细节有几个地方可以深挖一下:
1. 溶剂的选择。很多答主深批的是文章中使用的溶剂是水,而防晒霜中有效成分不是水溶的。这里大家说得没错,也这个实验中最大的问题。但是是不是说明实验结果完全无效了呢。通过观察结果谱图,即使在水溶剂下Dior,Vichy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UV吸光率,这里说明了他们用的防晒剂(或至少部分)是水溶性的,而且是有防晒效果的。而下面的大宝和水宝宝,没有体现出一点的吸光度(嗯,大概就是放点牛奶进去吸光度都要高些),不能说明他们就没有防晒效果,因为很可能他们采取的防晒剂是脂溶性的。其实这个实验结果,这里我们侧面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Dior, Vicky等在水中有吸光度的防晒霜,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防水性。至于为什么Dior用水溶性,应该是与防晒霜的舒适程度有关
2. 防晒剂的稳定性。很多防晒剂是否在高温和高UV强度下分解,这个实验中没有讨论。
3. 物理防晒VS化学防晒。嗯,最好的物理防晒应该是穿件衣服。
更精确的实验设计应该是直接薄膜涂层(跟SPF那个国标差不多),当然至少要做三个样本,毕竟手涂的厚度不同。最好是能再做个防晒霜厚度与吸光程度的矫正曲线。另外防晒霜光热稳定性的试验设计,可以是将防晒霜放在40度的UV箱中,每隔20分钟测一下吸光率。
行业相关:仪器分析博士留学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