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杭大运河穿过几个湖泊?
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
地理位置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计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二、大运河是什么时候成功申遗的?
大运河申遗获成功的时间是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中国大运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2014年6月22日,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扩展资料:
中国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与江南水乡上,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从元朝开始,国都变迁到北京,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元朝忽必烈下令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开凿了元朝京杭大运河,直通南北,运河从此由江苏淮安经宿迁、徐州直上山东抵达北京。至此,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运河漕运,设置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分别掌管运河漕运管理和运河水利管理。运河沿线的城市也因漕运而繁荣,北方的天津、德州、沧州、临清等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东南地区的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也成为繁华的都市,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东南四都”。
浙东运河在明清时也同期繁荣。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朝廷制作了大运河全图,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详细反映了运河沿途各府县周边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间沟通关联济运情形,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南起始端。
它代表了工业革命前水利水运工程的杰出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地位衰落。中国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成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大运河
三、结合历史分析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原因。
三大因素决定大运河申遗成功
一、 突出普遍价值打动国际专家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达3200多千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八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它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统一的水运网,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的生命线。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大卫・白灵杰说,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各国运河之母。
2013年9月16日至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两名国际专家莉玛・胡贾、姜东辰来华现场评估。两专家表示,中国大运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历史重要发展阶段。
二、省部联动建立全线协商机制
大运河于2006年12月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宣告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启动。
2007年9月26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扬州为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
2008年3月,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35座城市结成大运河申遗联盟。此后每年春季,运河沿线35座城市都相聚扬州。2009年4月,国家13个部委、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从更高层面上协调运河申遗相关工作。
这两个步骤,有效地将大运河申遗从各部门各地区的分散行动,转变为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的统一协调行动,逐步形成了各部门、各地区间更为紧密的沟通协作机制。
三、 扬州牵头示范全线合力申遗
成为申遗牵头城市后,扬州在大运河资源调查、保护规划编制、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等方面迅速行动,各项方案均率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
2009年9月,扬州在申遗联盟各城市中率先公布实施《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
2012年9月26日,扬州代表大运河城市联盟向全线发出倡议,共同制定、签署、遵守《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协定》。
2013年7月,扬州率先开发大运河扬州段监测预警平台建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大运河遗产监测通用平台,实现大运河全线监测联网。
扬州在大运河申遗中的一个个创新、示范、表率之举促进了全线城市形成申遗合力。对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牵头城市,扬州为大运河联合申遗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