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们觉得历史上的韩信是怎样的人?
我之前曾写过一篇专门分析韩信的文章,中心的论点就是,韩信是一个徘徊在犹豫与矛盾之间的人,有的时候他当机立断,能够做出十分准确的决定,但更多的时候,尤其是战场之外的韩信,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今天我又加入了新的看法,韩信是一个有野心,但同时又安于现状的人。
这一点从他接受“胯下之辱”就可以看出来了,在那个屠夫给出韩信二选一的选择题后,“信孰视之”,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还是放弃了尊严选择了性命前程。我们可以说韩信犹疑,也可以说他不想亡命天涯甚至直接被抓住处死,吃不饱饭没有尊严这个现状他可以忍受,但死亡就算了。
之后在刘邦那里,他的军事才华得以施展,定三秦,略赵魏之地,涉及到军事领域,韩信仿佛换了一个人,果断狠辣,阴险狡猾。可惜,生活中并不仅仅有军事,即使在楚汉争霸那个乱世也是如此。刘邦在荥阳被项羽打败,身边只剩夏侯婴驾着马车,狼狈地跑来韩信军营,趁着韩信没起床,直接接管了韩信的部队。面对刘邦这种极度不信任的表现,韩信听之任之,没有丝毫反抗,以韩信之前与之后的德行,他或许有过犹豫,但终究还是忍了。因为他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有地位,有仗打,于是他眼睁睁看着刘邦带走了他手下的精兵,继续给项羽送人头,自己只能从头募兵训练。
要说韩信真是个军事天才,就用这么重新召来的新兵,也没怎么训练,又把齐国灭掉了,还顺手牵羊消灭了由龙且率领的项羽二十万军队。把项羽都打服了,派使者请求韩信收手,要跟韩信三分天下。而韩信手下一个叫蒯通的谋士也几次劝说韩信自立。但韩信又犹豫了,考虑了再三,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刘邦对自己还算信任,就此错失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遇。
此后垓下之围,相信了刘邦的画的大饼,赶来消灭了项羽。没想到,刘邦再次阴了韩信一把,史记原文是“高祖袭夺齐王军”,齐王就是韩信,袭夺”二字,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展现得淋漓尽致,刘邦该决断的时候可从来不含糊,事出突然,趁着韩信没有防备,一举夺取军权。然后,刘邦将韩信调离了他苦心经营的齐地,去当了一个光杆司令般的楚王。这次韩信还是什么都没说,又忍了,楚王就楚王吧,至少还是王,待遇不变,天下平定了没什么仗打了,军队被夺走就夺走吧。
韩信还是太天真了,两次夺兵,傻子都看出了刘邦对你不信任了,肯定还会有下一次。果然,有人告发韩信窝藏项羽部下钟离眛,意图不轨,于是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韩信作为楚王需要去迎驾,刘邦准备借机一举擒拿韩信。刘邦的真实意图韩信已经全猜到了,“信欲发兵反”,结果又犹豫了,犹豫的结果还是忍了。韩信老老实实的杀了钟离眛,束手就擒。
至此,韩信已经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从楚王变成了没有封地没有军队的淮阴侯,然后他在这种情况下,居然真的反了。我始终觉得韩信这么一个优柔寡断,安于现状的人,在几次被刘邦揉捏之后,应该完全逆来顺受了。史记记载的韩信最终伙同陈狶谋反,大概是故意抹黑,刘邦就是要杀韩信,即使韩信一次次妥协忍让也没用。
二、图片里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长得有点像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
三、有哪些冷门但值得了解的历史人物?
在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有一片明代开国功臣的家族墓,在这里的墓葬中,出土了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瓷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瓷梅瓶等国之重宝文物。
而这家族墓,正属于大明王朝镇守南疆近300年的沐英家族,历史上只忠于一个朝代的将相非常多,但是能够效忠于一个朝代超过三百年的家族却少之又少。
那么,谁是沐英呢?
沐英从小失去父母,被朱元璋收为养子,他从十八岁开始,就上战场,屡建奇功,深得朱元璋喜爱,是明朝主要的开国功臣之一。
根据明代李绍文所著的《皇明世说新语》中记载,沐英由于是朱元璋的养子,从幼儿开始就改姓为朱,有一天朱元璋问他:“你到底是谁的孩子?”沐英回答说:“我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说:“你既然表示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那就赐你姓沐吧,如此便可以永沐皇恩。”
公元1381年,沐英奉命与傅友德、蓝玉一起率兵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平定云南后,朱元璋下旨让沐英镇守在云南,防止动乱。这一守就是十多年。
在云南期间,沐英一方面平定了大大小小的叛乱,另一方面大力的发展云南的经济,实施了军队屯田制,开垦荒地,屯田戍边,把先进的耕织技术传授给当地居民,让云南百姓能够自给自足,仅数年间就为云南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朱元璋也对沐英的表现赞不绝口:“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他十分信任沐英,而沐英也没有辜负他。在“蓝玉案”和“胡惟庸案”中,沐英都没有出过差错也没有被牵连,朱元璋对他除了信任就是信任。
沐英也深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尽忠,有礼有节的重要性,也将忠心报国、谨慎言行、谦和礼让作为教育后代子孙重要家训。
1392年,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朱标不幸去世,沐英与朱标一同长大,也曾一起驰骋疆场,情同手足,得知朱标去世,沐英悲痛不已,2个月后他也在云南逝世,《明史》中记载了他的死因:悲痛欲绝,不治而亡。
可以说,沐英活着的时候忠心报国,死也是为皇家表尽忠心,沐英去世后朱元璋下令,将他的尸体运回南京,葬于江宁将军山,并追封其为黔宁王,沐英的后代世袭黔国公爵位,镇守云南,沐家后人去世后可以荣归南京,葬于将军山沐家墓地。
自此,沐英的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成为了大明王朝近300年的南疆忠诚守卫者。
四、有人知道图片上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么?
看着像韩复榘,后因徐州会战中丢弃山东,致使津浦路门户大开,而被蒋介石枪决。
韩复榘(1891年1月25日-1938年1月24日),字向方,直隶省顺天府霸州煎茶铺镇(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19岁离家闯关东自谋生路,后投效兵营。是率军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将领。时人称其为"飞将军"。
在中原大战前脱离冯玉祥投靠蒋介石,在山东韩击败了晋军为蒋介石巩固了前沿战线。除此外韩还视察下乡亲民,以微服私访的形式考验山东的各官员。1937年韩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
七七事变后全抗战战爆发韩复榘亲自在第一线指挥,进行了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等战役。期间韩与蒋介石多次发生矛盾,一枪不发,导致山东省沦陷,随后,华北黄河一带这一重要战略位置被日军占领。蒋介石大为愤怒,韩复渠被国民政府军事检察机关逮捕,不久枪决。
五、我今年14岁心情不好的时候写了个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韩信,写的怎么样?我知道不太好,哪里需要改改?
不吃泻药。
兵圣孙膑,孙武的棺材板怕是压不住。
翻了翻题主的问题,看到了这个,截与诸君共赏。
还有个我今年18岁的问题我就不贴了,你越长越年轻是有什么秘术吗?跪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