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答主答的都很好,另外有一个答主说“大概是全家满门忠烈却得不到史书记载而淹没史海的人。”
我觉得说得也很好,但现在我要介绍的人物距离我们非常近。也得益于这个时代,使得我们有条件纪念他们。
我把我另一个回答直接搬过来吧,因为那篇回答没怎么被知乎推送。
不知道这篇回答会不会有很多人看。
乘着央视专门为拉齐尼·巴依卡推出了一期《时代楷模》之际,请允许我再在知乎这里诉说一遍他的故事。
1月4日,喀什市下着大雪,气温零下八九度。中午,正在喀什大学参加培训的拉齐尼经过学校人工湖时,发现一名男童掉入冰窟。拉齐尼立刻踏上冰面,伸手去拉落水的男童,没想到冰面突然坍塌,他顿时跌入冰冷刺骨的湖中,但他仍举起双手奋力托举着男童,并拼尽全力把男童推向冰面。在闻讯赶来的救援人员的努力下,这名5岁男童获救了,但拉齐尼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41岁。
可能乍一看这些简短的文字,并不会很让人动容。确实,一开始我也是,而当我搜索了一些信息对他更了解后,我便顿时肃然起敬。
一个人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一件事。
一辈子做一件事很难,但三代人代代相传做同一件事,就让人动容和尊敬了!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坐落着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
在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延绵分布着我国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长达888.5公里的边境线。神秘的帕米尔高原,处处暗藏杀机。但无论多苦多险,都阻止不了戍边官兵和护边员前进的脚步。
有这样一个家庭,从1949年到如今,三代人做护边员,用满腔赤诚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他们说“守住这里,就是守住了国、守住了家。”
拉齐尼·巴依卡就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三代。
70多年里有多少风霜雪雨、艰难险困已经很难说清,三代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很难一一叙述。
在传承的路上,他们和子弟兵生死相依、把一个家庭的使命融入到保卫国家安全之中,生死两忘、肩担大义。
时间回到1949年12月,那时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要执行边防巡逻任务,他们巡逻的目的地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
官兵犯了难,因为通往这里的道路十分险峻,只能依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时间。路上,巡逻队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的达坂,需蹚过刺骨的冰河80余趟。
并且这里时常会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果没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路,巡逻队将寸步难行。
刚刚感受到解放喜悦的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巡逻队的义务向导,这个人就是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
此后的23年间,经验丰富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坚持义务带领边防官兵巡逻,他总是骑着牦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以便及时发现危险。
他和边防官兵一起,建造了帕米尔高原上的第一座边境界碑。
1972年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就把义务向导的“接力棒”交给了20岁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他就是拉齐尼·巴依卡的父亲。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以后将近四十年的边防员生涯中,曾50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最典型的有:
1997年9月,开拉阿甫河河水暴涨,他带领边防战士一行5人骑着牦牛途经此处,行走在最前面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一个大浪冲到一块石头上,腿部当即骨折,痛得他几乎晕死过去。
但当他看到一名战士正在洪水中挣扎,他不顾伤痛,纵身跳入洪水中,硬是把人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可他却人事不省,送到县医院急救了数小时才挽回了性命。
1999年,巡逻队遇到罕见的暴风雪,寒风裹着大雪扑面而来,淹没了巡逻队前进的道路,分不清楚哪里是路、哪里是河、哪里是悬崖。
凭借着经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战士一起,将四散奔逃的牦牛收拢到背风处藏好,可他的腿却在零下30度的寒风中冻伤,僵硬的像一根木头。
战士们都劝他回去休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却说:“腿疼了就给我打止痛针,我要坚持到巡逻任务完成。”
15天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拖着几乎残疾的腿和队伍一起回到连队,军医用刀子割开拳头般大的脓包,最终保住了他的腿。
另一次,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带领刚入伍的几名新兵巡逻时突遇暴雪,厚厚的积雪几乎可以把牦牛埋没。
艰难的行程,延误了巡逻日程,所带食品所剩无几,沿途存放的食物又无法找到,他在有计划地安排食宿的同时,逐渐减少自己的食量,饿得嘴唇发白。
战士们心疼地说:“大叔如果你不吃的话,我们也不吃了。”
一块压缩饼干推来让去,最后几名小战士半请求半强迫地让巴依卡吃掉了,看着他吃得非常难受的样子,战士们掉泪了。
就这样,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战士们硬是用10块压缩干粮和5个馕支撑了三天三夜,圆满完成了边防巡逻任务。
回到连队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仿佛老了许多,身体也瘦了,部队首长抱住他,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在巡逻途中,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牦牛摔死的、累死的就有10多头,可他从来不要任何补偿,当连队提出为他赔钱时,巴依卡坚定地说,“赔什么钱?巡逻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在1998年建军节前夕,县领导去巴依卡家慰问时,问他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说:“只要共产党在红其拉甫、解放军在红其拉甫,我就没有困难。我唯一的愿望是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朴实的话语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1999年6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拉齐尼·巴依卡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探路、查看地形、熟悉地理位置。
2004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再也走不动了。于是,刚从部队退伍的拉齐尼·巴依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鞭子,从此和其他塔吉克族护边员一起,骑着牦牛行走在这条千里边防线上,成为了和爷爷父亲一样“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
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卡带着巡逻的官兵们奔波在山高路险的吾甫浪沟。天气骤变,积雪厚度几乎可以将牦牛埋没。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突然从牦牛背上摔下来掉进了雪洞。周围冰雪还在垮塌,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他却被冻得不省人事,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性命。痊愈后不久,他又骑着牦牛给巡逻的官兵们带路去了。
2012年9月1日,在海拔4639米高的一处悬崖边,1名战士骑的牦牛突然四处乱窜,拉齐尼帮助战士们将牦牛稳住,他自己因为牦牛鞍子肚带断裂,摔倒在冰河里,被河水冲出十几米远。
还有一次前往吾甫浪沟巡逻时,队伍中途遇到了山体滑坡。“那里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们怎么过呀!”上等兵普合毛回忆。
那一刻,山上碎石不断滑落,一块碎石片突然砸上拉齐尼的额头,鲜血直流。强忍剧痛,拉齐尼继续探路2个小时,终于找到一条石壁路,确保官兵们安全通过。
2014年9月,和边防官兵们去吾甫浪沟的巡逻途中,陪伴了拉齐尼10年的白牦牛摔断了脊椎。
无奈之下,巡逻队只能把白牦牛留在原地。抚摸着这位无言战友的脊背,拉齐尼哭得像个孩子,战士们也都湿了眼眶。临走前,拉齐尼和战士们拔了很多草放在白牦牛跟前,希望它能够恢复健康,自己归队。但当他再次回到那里时,他的牦牛已经成为了白骨。
多年来,牦牛成为了拉齐尼和边防官兵最值得依靠的战友。边防连官兵巡逻使用的牦牛,是拉齐尼家的。“牦牛小小的时候我们把它们养大,是我们的好朋友,但牛死了可以买牛,战士们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一家三代人宁可舍命、宁可付出一切,也要去护边、也要守卫国土。拉齐尼则会讲起很多年前爷爷常常讲给父亲的那个故事:
“解放军第一次来到我们家乡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他们免费给我们药,给我们米面,还帮我们修房子。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好人。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叫解放军,叫共产党。”
2018年,拉齐尼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三年来,他共提交了十二份议案,从关注民生热点到为脱贫攻坚谏言献策,高质量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拉齐尼·巴依卡提出:适当提高护边员待遇、扩大护边员队伍、加强边境管控,实现护边员队伍“留得住 、守得住”,防止边境“空心化”问题。议案提交后很快得到回复,2018年底,新疆各地护边员待遇有所提高,人员也得到有效补充。
2018年以前,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辖区范围内的边境线上只有2000多个护边员,边境线长、点多面广、边境防控任务繁重。
为解决这个问题,拉齐尼·巴依卡第一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便将相关议案带上了当年的全国“两会”。议案得到回复后,护边员力量迅速增到7560多人,待遇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如今,边境线上网络通了,电通了,道路通了,护边员的执勤房也建设起来了,政府为护边员配备了专业的巡逻车、卫星电话等装备,他们不再风餐露宿,工作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地,让边境管控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确保了边境地区的安定。“守边受穷”已经成为历史。
2020年10月20日,那一天,拉齐尼捧回了沉甸甸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奖牌。他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这份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喀什地区7600多名护边员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最关心的始终是建设好护边员队伍,今年准备向大会提交的议案,他早就准备好了。这份他生命中最后的议案,依然是关注护边员队伍的建设。
谈到护边员的生活变化,跟拉齐尼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同为护边员的麦富吐力红着眼圈说:现在护边员每月收入2600元,享受到国家惠民补贴、草场补贴、社保医保;现在边境房也盖好了,有水有电,网络也基本覆盖了,每个村都有了幼儿园,孩子们能享受到免费教育……
作为人大代表,他提交的议案现在基本都实现了,然而作为父亲,他却一次次食言了。女儿都尔汗清楚地记得,1月3日,拉齐尼打来电话,说2月份回家时,一定给她买台电脑,
没想到,这竟是与父亲最后的对话……
妻子阿米娜默默地掉着眼泪,她抚摸着为丈夫参加两会准备的崭新的衣服、和一顶塔吉克族特色毡帽,她与拉齐尼同年同月同日生,
他曾答应她照顾她一辈子,如今却留下她一个人……
还有他的老父亲巴依卡,他曾经对父亲说,
为祖国护边40年,一直到走不动,然而,他只完成了16年。
可拉齐尼,兑现了他对党的承诺,2002年,当时只有23岁的拉齐尼,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尽我所能,为人民、为祖国多做好事。”19年来,拉齐尼用他朴素的人生,践行着这句话,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戍边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拉齐尼·巴依卡却始终坚守。他生前曾这样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各族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在边境上更是一天都不能放松。”
在《时代楷模发布厅》的录制现场,导演组和编导们,替“食言”的拉齐尼完成了他曾对自己一双儿女的承诺:带他们到北京看了升国旗,带他们亲眼看到了爸爸开会的地方。在节目的舞台中央,从没有拍过全家福的一家人,与拉齐尼的衣服一起,拍摄了一张特别的全家福
拉齐尼的儿子今年只有11岁的拉迪尔,抱着父亲的衣服说:“我以后,也想和爸爸一样去部队当兵,退伍回来也在家乡当一名护边员,
像爷爷和爸爸一样,成为坚毅勇敢、展翅翱翔的帕米尔雄鹰!”
一次次翻过雪山、趟过冰河;一次次冲锋在前、舍生戍边……71年来,拉齐尼和父辈
踏遍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岗,和千千万万爱国爱疆、守边护边的群众一起,为共和国的边境筑起“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长城。
说实在的,阅读完这些事,我便被深深感动了。
一个国家能有这样的人民,那是它的幸事,这样的人民所蕴藏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这些也彻底地打破了我的想象,中国总是被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原回答的链接在这
哪一个瞬间,你发现祖国比想象的更强大? - 朝如青丝暮成雪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190780/answer/1760544346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