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谁能帮忙理清英国历史中的人物,然后串成一条线呢?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9 03:53   点击:229  编辑:yyns   手机版

为楼主写个详细的,写到哪算哪

1、“征服者”威廉一世

英国当时正被北欧海盗入侵,威塞克斯王族为保后嗣不被赶尽杀绝,将未来继承人爱德华送往法国诺曼底,时任诺曼底公爵罗伯特是爱德华的舅舅。在诺曼底宫廷,爱德华认识了他的小外甥威廉。后来爱德华回国加冕为王,却一直没有子嗣。过去爱德华曾蒙诺曼底家族恩惠,又与威廉熟识,于是许诺,自己死后英格兰国王由威廉担任。

然而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岂会让一个诺曼人担任英国国王,于是1066年爱德华去世,国内贵族悍然将国王内兄弟哈罗德戈德温扶上王位。诺曼底公爵威廉为抢回王位,率诺曼骑士远征不列颠,在黑斯廷斯击败英军,国王哈罗德战死,威廉加冕为英国国王。

2、威廉二世与亨利一世

威廉二世并无存在感。直接进入亨利一世。亨利是“征服者”威廉幼子,在哥哥威廉二世死后继承英格兰王位。其人有雷霆手腕,在即位后励精图治,又远征龙兴之地诺曼底,囚禁其长兄罗贝尔,残杀罗贝尔儿子艾德林,将诺曼底公爵指给自己的女儿玛蒂尔达公主,将个人的王权推向高峰。

然而最让亨利一世不能释怀的是,他的儿子都先后去世,而玛蒂尔达又没有儿子。在那个年代,贵族们怎么可能让一个女人成为英格兰国王。好在公主争气,二婚总算与丈夫安茹伯爵杰弗里生下外孙,是为后来的亨利二世。

3、亨利二世

亨利一世死后,诺曼底王朝主支绝嗣,王朝更替总是不会一帆风顺。玛蒂尔达表兄斯蒂芬提前到达英格兰,宣布自己是新的英格兰国王。玛蒂尔达女士与斯蒂芬较量,结果被赶回诺曼底。但老公杰弗里可不答应,安茹伯国也是法国大诸侯,如今儿子是英格兰合法继承人,作为父亲当然要支持他的事业。亨利小小年纪就去英格兰接受教育,一边熟悉英国文化,一边和北部诸侯联络感情。小亨利也是不负众望,在十几岁年就多次远征英格兰,逼迫斯蒂芬承认他作为自己死后的继承人。

亨利先后继承其父的安茹伯爵、曼恩伯爵,其母诺曼底公爵。这时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发生,法国王后埃莉诺与法王路易离婚了。原来埃莉诺嫌路易没有男子气概,看上了亨利。亨利年富力强,老爸外号“美男子”,自己想必不差。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埃莉诺前脚离婚后脚结婚,更重要的是埃莉诺同时是阿基坦女公爵,这下法国南部最大公国也并入亨利名下。最生气的当然是法王路易,抢我老婆还抢我地,欺人太甚。于是路易用一生的精力去夺回被亨利弄走所有法国法理领土,而他的儿子也继承他的遗愿,与金雀花家族进行不懈斗争。这是以后的故事。

亨利二世一生为英格兰做出重大贡献,他在位时入侵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尝试控制整个英伦三岛。确立英格兰习惯法,为英美法系滥觞。将王权置于教权之上,为此他与坎特伯雷大主教冲突,并导致大主教被谋杀。

当埃莉诺老去而亨利还正值壮年之时,金雀花王族的矛盾开始浮现。四个儿子各怀野心,母亲又向怨妇一样跟他们诉说亨利的种种不是。在加上法国国王的不停煽动,亨利二世的晚年基本在平定叛乱中度过,最终病死。

4、理查一世

“狮心王”理查,据传一生只在英伦呆过不超过一年。戎马生涯,刀光剑影,欧洲中世纪最好的将领之一。年轻时与父亲斗,勾结法王腓力对抗父亲,让亨利二世含恨而终。而其一生最光辉时刻留在了圣地。

1187年,萨拉丁于哈丁重创十字军。医院、圣殿两大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大团长全部战死,耶路撒冷国王被生擒,耶路撒冷再次回到穆斯林手中。于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开始。虽然这次十字军东征声势浩大,但是神罗皇帝腓特烈一世莫名淹死在河里;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阿卡攻城战中被理查抢了功劳,愤怒离去。于是理查一个人向圣地进军。之后英军进军雅法,兵围耶路撒冷,打得萨拉丁狼狈不堪。然而十字军行军至此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小弟约翰在国内有叛乱迹象,理查于是与穆斯林签订停战协定,匆匆回国。

回国路途并不顺利,由于在阿卡城下理查曾羞辱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理查在维也纳乔装路过被人认出,被公爵扣留。于是理查不幸下狱,关在神罗皇帝亨利六世处两年。直到英格兰凑齐15万巨款才将理查赎回。最终理查战死在了盖洋古堡城下,戎马一生终于结束。

5、“失地王”约翰

亨利二世幼子,由于太小,没有领地,被戏称“无地王”。然而理查死前指定他为自己继承人,故接任英格兰国王。约翰一生极其悲惨,和他哥哥一样好战,却无其兄水平十分之一。前面提过的那位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与其父斗,与其兄斗,终于遇到了一个软柿子。欧洲中世纪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布汶会战打响,结果金雀花在法国领土几乎全部丧失,而法国收复失地得以重生。腓力二世终其一生终于实现其父夙愿,此战之后被人称为“奥古斯都”。

约翰从“无地王”变身“失地王”,国内贵族忍无可忍,“自由大宪章”颁布。“大宪章”成为英国宪法基石,是欧洲第一个限制王权的文件。约翰用一种另类发生为英国做出了伟大贡献。

6、亨利三世和爱德华一世

亨利三世没什么用,直接进入儿子爱德华一世的故事。

爱德华一世,又名“长腿”,当然由于《勇敢的心》的深远影响,他另一个外号也威名远播:苏格兰之锤。爱德华是一个有作为的国王,但面对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和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无法进一步扩大英格兰的领土。但他确立“大宪章”的合法地位。同时初次建立了英格兰长弓兵部队,为后来百年战争英格兰在大部分时候处于优势地位打下基础。

7、爱德华二世和爱德华三世

爱德华二世是一个极其无能的国王,他唯一的存在感在于娶了法国公主伊莎贝拉。后来法国卡佩家族三兄弟连续死亡,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伊莎贝拉之子,卡佩三兄弟外甥爱德华三世有权宣称法国王位,百年战争开始。

-----------------------------------------更新分割线------------------------------------------------------

本身百年战争初期英国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爱德华三世率1万英军深入法国腹地,遭到法军迎头痛击。爱德华明白敌众我寡,一路撤退,而法军穷追不舍。终于英军在克雷西停下脚步,这是爱德华三世为发挥自己长弓兵优势,最大限度减轻法国骑兵冲击所选择的重要战场。虽然两军比例悬殊,但是英军背靠山地列阵,两翼又有村庄森林保护,并且据说开战之时法军面对阳光完全无法瞄准英军。而英军居高临下,长弓兵万箭齐发,战役在法军的弩手败退之后基本沦为一场大屠杀。溃逃的步兵严重拖慢了法军精锐重骑兵的行军速度,骑兵基本成为活靶子。此战结束,英军以200人代价杀死法国15000名骑兵,包括1000余名贵族、勋爵。

而后发生的普瓦提埃战役,法国面对爱德华三世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再次大败,法王约翰二世被俘。英国索取大量领土和赎金才放弃对法国的宣称。而法国大败之后国内财政崩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8、理查二世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爱德华三世长孙。黑太子之死是英国王室始料未及的,爱德华三世晚年昏庸,宫廷混乱。继承人的死、长孙理查的年幼和老国王的昏聩让这个国家蒙上了内战的阴影。这个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出来稳定了局面,爱德华的四子,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

这是一个任谁都难以想象的局面,约翰拥有成为明君的潜质,他作战英勇,又不像大哥那样残忍嗜血;他外交能力出众,又富于治国的才干。事实上,在黑太子在世时,约翰一直不遗余力地想要夺取王位继承权。当国家的大权真的落到他手上时,他却选择全力辅佐年幼的理查,做一个本分的摄政大臣。百年战争、黑死病、农民起义,尽管内外交困,约翰依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小国王理查二世也表现出如他父亲黑太子一般的勇气与骄傲,丘吉尔在著作中曾描述他无所畏惧地面对农民起义领袖瓦特泰勒,认为理查其实具有成为伟大君主的可能。

但是在处理贵族的问题上,理查犯了太大的错误。在夺回王权的道路上,他杀死了太多贵族,甚至绞死自己叔叔格洛斯特公爵。幸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一直站在他的一边,即使国王惩处的对象包括他的儿子亨利。而当这个王国的忠臣、大管家,国王的坚定支持者死去时,理查却将亨利的放逐变为终身,没收了兰开斯特公爵领地。贵族们忍无可忍,理查二世被废黜,亨利成为英国国王,金雀花王朝终结,兰开斯特王朝开始。

9、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在夺取王位和一直陷入稳定政局的泥潭,当英格兰重归平静后,他的大限也差不多到了。尽管他的夺位受到贵族与议会的支持,但是兰开斯特家族毕竟不是真正的金雀花主系。同样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代,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在继承权上并没有什么先后之别。

当国王强悍,国家稳定时一切都平静如水。当国王年幼,政局不稳时,怀有野心的人自然会站出来索取王国的统治权。

10、亨利五世

玩过帝国时代2征服者资料片的人也许会记得一位神殿骑士模型的英雄,率领孤立的英军深入法国,最终由加莱港撤回英国的战役。阿金库尔是亨利五世辉煌一生的重要注脚,他所攫取的成果甚至超过他的先辈爱德华三世。

疯王查理六世治下的法国,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斗争激烈,激化的冲突让勃艮第公爵无畏的约翰倒向亨利五世。百年战争战端重启,亨利要完成祖辈未竟之事业。于是阿金库尔之战,法国骑兵再次败给英格兰长弓兵,亨利以百人代价,杀死6000多法国骑士,大量法国王室成员被俘或战死。亨利五世夺下巴黎后,将自己加冕为法兰西国王。

11、亨利六世

虽然亨利五世有着波澜壮阔的一生,但他走的太过匆忙,留下的是一个没有完全征服的法兰西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偏偏这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一丝一毫的雄风,只能在风雨飘摇的王权斗争中任人摆布。法国的情况在逐渐恶化,尤其是圣女贞德的出现,完全扭转了战争的局面。当兰斯重新回到法国人手上,王太子加冕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法国重新团结了起来。即使贞德被处死,也无法阻挡法国人的反扑。勃艮第公爵与法国的和解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亨利五世所创造的功绩灰飞烟灭。而年轻的亨利六世要面对的乱局,将更加残酷。

前面提到的约克家族,在亨利六世患上精神病后毫不掩饰自己想要统领王国的野心。王后玛格丽特成为兰开斯特家族新的领袖,两方的斗争从宫廷倾扎演变为公开的武装冲突。双方互有胜负,先是约克公爵理查获胜,成为摄政,排挤玛格丽特王后。之后双方互相驱赶对方势力,直至亨利六世儿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继承权被剥夺。

玛格丽特王后反击,在维克菲尔德战役中砍下约克公爵理查的脑袋,并夺回国王亨利六世。

王后进军伦敦,被沃里克和新任约克公爵爱德华击败,王后与王太子逃亡法国,沃里克后再兰开夏郡俘虏国王。沃里克将国王作为自己的傀儡,掌握国家大权,与盟友约克公爵爱德华反目成仇。

约克公爵在内兄弟勃艮第公爵帮助下回到伦敦,击败并杀死沃里克。王后从法国归来被约克公爵击败,王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被杀,王后被关进伦敦塔。而后爱德华杀死亨利六世,自己加冕为王,兰开斯特王朝终结,短暂的约克王朝开始。然而,玫瑰战争并没有结束

--------------------------二次更新分割线----------------------------

12、爱德华五世与理查三世

爱德华四世本有机会结束这场乱局,他的军事才能,他对贵族的控制,他在外交场合的风度,都指明他是一个不逊以往贤君的人物。可惜他没有等到让全英格兰贵族臣服的时刻,而他一生最失策的决定,莫过于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弟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

理查可以说是爱德华的左膀右臂,也是约克家族中最强大、最具领导力的贵族。爱德华原以为他会成为约克家族的约翰,谁知道他的野心让他更像亨利一世。于是,小爱德华即位不到一年,就和弟弟莫名失踪了,据说他们在伦敦塔中遭到叔叔的杀害。

全英格兰的贵族无论持怎样的立场,都认为国王理查三世是一个弑君者和弑亲者,不仅是苟延残喘的兰开斯特家族,连约克的旧部也来反抗他。

长话短说,理查三世才当了三年国王后,就在博斯沃思平原战役中战死。至此,最后一个可以自称金雀花的国王也离世了,英格兰终于结束了玫瑰战争,都铎王朝开始。

13、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的父亲是埃德蒙·都铎,母亲为玛格丽特·博福特。博福特家族是兰开斯特王族重要分支,创始人约翰·博福特是亨利四世的弟弟,冈特的约翰私生子。后来博福特先生的母亲凯瑟琳由情妇成功上位为正房,博福特也摘掉了私生子的帽子,被亨利四世接纳为兰开斯特家族一员。

在玫瑰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血脉损失惨重,在亨利六世被杀后,家族继承人居然只剩下了旁支的旁支,亨利·都铎。

后由于理查三世明目张胆的弑君行为,亨利·都铎在法国的支持下,反攻英格兰,在博斯沃思平原大捷,成为新的英格兰国王。在了结了前国王之后,亨利娶了爱德华四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为妻,将自己家族的徽纹改为红玫瑰包裹白玫瑰的图案,象征两家冰释前嫌,共同领导英格兰。

有感于玫瑰战争中贵族强大的实力对王权的威胁,亨利七世趁机解散了封建贵族们的武装,由国家自行组建统一陆军。这造成了两点深远的影响:

一、由于英国财政实在困难,建立常备陆军的计划难产,那段时间英国的对外战争都是由雇佣兵代劳。都铎王朝再也无法向先辈那样对法兰西的土地执迷不悟了。后来大航海时代开启,海军既可以保卫本土不受进攻,又能在拓展殖民地方面提供相当大的助力,于是英国在海军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陆军建设依赖国家财政的拨款,在之后议会成功从国王手上把征税权夺下后,实际也夺了国王的军权。使得未来君主立宪制的实现提供可能。

14、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在位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美洲的发现,西班牙崛起,宗教改革,奥斯曼帝国入侵,每一项都影响着整个欧洲。尤其是宗教改革,让原本就拥有大量手工业者和资产阶级的英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不满国王对法战争过度征税,不满天主教会掠夺他们的财富,而亨利八世的离婚问题引爆了炸药。

亨利八世王后是西班牙公主凯瑟琳,西班牙是当时欧洲的超级大国,也是天主教当仁不让的护教者。亨利一直想要一个儿子,但是王后曾多次流产,肯定生不下男性继承人了。于是亨利向教皇请求离婚,但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有查理五世这位欧洲帝王撑腰,教皇当然不敢答应。不但不答应,还把亨利八世派去交涉的大法官给流放了,后亨利秘密再婚,教皇将其逐出教门,两方开始针锋相对。亨利禁止国内教会向教皇进贡,次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国王自任英国教会最高元首,圣公会摆脱天主教控制独立。

本次宗教改革顺应了新兴贵族和资产阶级的需求,也对英国以后百年对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英国未来将卷入多起新教与天主教国家的混战。

15、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

爱德华六世用死的早就可以概括了,九岁即位,在位仅六年,没有子嗣。虽然亨利八世前后换了6给老婆才有了这么一个儿子,可惜他没能延续都铎家族的香火。至于血腥玛丽,她一直力图将父亲和弟弟建立的英国国教给摧毁,回到天主教大家庭。她嫁给西班牙后来的国王腓力,但是一直没有儿子,死后王位传给了妹妹伊丽莎白。

16、伊丽莎白一世

女王陛下是英国最重要的国王之一,她的统治下,经济上英国飞速发展,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文化发达,诞生了伟大的莎士比亚。这里就不分解了。伊丽莎白坚定不移的执行他的父亲和弟弟的宗教政策,虽然由于继承人一直无法确定,宗教问题一直困扰这个国家,但是英国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1566年,爆发了尼德兰革命,加尔文派的尼德兰资产阶级反抗天主教的西班牙,伊丽莎白坚定的站在了新教教友的一边。1581年,荷兰联合省国成立,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任荷兰第一执政,荷兰人民为表彰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谱写了荷兰国歌《威廉颂》。

1584年,威廉遇刺,共和国岌岌可危。英国陆军赶紧前来襄助,谁知兵败如山倒,多年没有进行陆上战争的英国根本不是当时欧洲第一的西班牙方阵对手。西班牙此时希望永绝后患,把伊丽莎白女王赶下台。于是水陆并进,一面是西班牙无敌舰队,一面是在法兰德斯蠢蠢欲动的帕尔马公爵法尔内塞,目标直指英国本土。

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很熟悉,英国海军凭借火力、速度、风向优势,重创无敌舰队。而法尔内塞的精锐法兰德斯军被新任荷兰执政,伟大的军事家、军事工程学家拿骚的莫里斯死死阻截在港内动弹不得。后来,由于法国内战出现惊人转折,帕尔马公爵不得不进军法国,登陆英国计划流产。

1603年女王去世,由于一生未婚,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于是在死前她愿意接受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为继承人。至此都铎王朝终结,斯图亚特王朝开始。

17、詹姆士一世

斯图亚特家族是苏格兰贵族,原为布列塔尼人。后迁居苏格兰,成为苏格兰宫廷总管“斯图亚特”,这个职称遂成为家族姓氏。依靠与王族联姻,斯图亚特家族成为苏格兰国王。1503年,家族与亨利七世联姻,拥有了英格兰的继承权。

詹姆士在幼年时曾被大臣驱逐,在英格兰由加尔文派人士抚养长大,有强烈的新教倾向,这也是伊丽莎白选择他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长女伊丽莎白远嫁德国,成为莱茵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的妻子,这个看似寻常的行为却两次影响了欧洲,也影响了英国。

1617年,波西米亚国王去世。当时的神罗,七大选帝侯由美因茨、科隆、特里尔三大主教,萨克森、勃兰登堡、莱茵普法尔茨三位诸侯和波西米亚国王组成,其中波西米亚及三大诸侯全部是新教区。而国内最强大诸侯天主教的巴伐利亚,一直觊觎选帝侯的位置。波西米亚国王的死,是改变选帝侯中新教势力压倒天主教现状的契机,于是神罗皇帝将弟弟斐迪南指定为新任国王,大肆破坏新教活动。1618年波西米亚贵族将帝国钦差掷出窗外,拒绝神罗领导,并邀请莱茵普法尔茨公爵、詹姆士可爱的女婿腓特烈来当新的国王。神罗出手教训腓特烈,得到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安的大力支持,他也在腓特烈倒台后成为新的选帝侯。

虽然神罗内战看似波澜不惊,但是众新教国家发现了这个介入神罗内政、打击同为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的机会,纷纷出手帮助新教诸侯。英国、荷兰、丹麦、瑞典、法国先后加入战局,原本的内战打成了欧洲列强的混战,影响深远的三十年战争爆发。

-----------------------三更分割线--------------------------------------

18、查理一世

欧洲第一个被民众推上断头台的国王,路易十六的好榜样。实在是难以想象以英国人的性格,以英国如此健全的议会制度,居然成为欧洲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

在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位重要人物,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这位公爵是查理宠臣,在查理初期一直是国家的实际掌权者。读过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的朋友一定记得那个和法国王后安娜有过情史的帅气的英国公爵,就是乔治·维利尔斯。但是他在掌权期间英国在三十年战争中一败再败,花费甚多。为维持战争,国王与议会闹翻,议会前两次集会都表示无法相信白金汉和国王,一毛钱议会都不会批准。

第三次集会时恰逢对西班牙作战失败,议会乘机大加批评国王的外交和对外战争,胁迫查理接受由下议院起草的请愿书,内容包括禁止强行借贷、禁止士兵住进民宅、禁止无故囚禁臣民等等,同时罢免白金汉公爵。国王非常愤怒,第三次会议不欢而散。

后来白金汉公爵被刺杀,苏格兰教会不服号令,下议院一毛不拔,让国王陛下深深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恶意。为了维持战争,查理开始扩大税收范围,加一下非正式税务,这又让许多市民和资产阶级站在了他的对立面。面对越来越无法控制的议会,国王决定铤而走险,英国内战爆发。

作为一个水平低下的战略家,查理尽管坐拥一只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但是在初期的优势阶段,他并没有取得任何战略上的成功,当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横空出世,内战结果也很快见分晓。

1649年1月27日,在威斯敏斯特法院签署了判决国王死刑的文书,查理成为了欧洲第一个被处死的国王。

19、“护国公”克伦威尔

诡异的时代总是会发生诡异的事情,欧洲第一个共和国居然诞生在英国,而克伦威尔凭借极高的威望成为这个共和国的实际统治者。在镇压复辟叛乱中,克伦威尔遣散了议会,自认“护国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独裁者。克伦威尔向世人展现了依托军事强人建立的共和政府会走向何方,这一幕以后还将会在世界各地不停上演,重复着克伦威尔式的剧情。如果克伦威尔是一个民主制度的探索者,他的专制统治是时代裹挟下不得以而为之的选择,那他的得与失应当作为一种经验给予后人借鉴。然而,似乎少有人去避免其中的悲剧。

20、查理二世

“护国公”这样的重担不是谁都可以接过的,克伦威尔可以凭借他的声望与军事才能压制贵族与议会,但他的儿子不行。当英国从过去的狂热中幡然醒悟,觉得还是和国王合作更加安全一点。于是议会杀死了父亲,现在又把儿子请了回来。

当然查理二世回国加冕为王,恢复了议会权力,保持了英国圣公会的信仰,以换取议会对他王权的维护和个人安危的保障。查理是一个机警并顺应民意的国王,他的形象也多以快乐、亲民示人。但是克伦威尔时期已然开始的对荷战争,依然在继续。克伦威尔虽然在国内实行军事独裁,但他依然是一个资本主义清教徒,他的扩张野心与重商政策也推动英国发展。尤其是荷兰已经成为英国对外贸易的一个威胁时,克伦威尔放弃了新教同盟,转向天主教的法国,迅速扩张陆军和海军,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英国获胜。这场战争由查理继承,只是法国的迅速强大是英国始料未及的,原本复国之事法国给予他极大帮助,他心中更倾向法国,以至于未经过议会就与法国第三次进攻荷兰。然而议会视波旁王朝为最大威胁,尤其是法军兵围阿姆斯特丹,荷兰危如累卵,若不尽快拯救荷兰,法国将彻底称霸欧洲,查理被迫与荷兰媾和,将侄女玛丽嫁给荷兰执政威廉。

21、詹姆士二世

查理二世虽然有不少私生子,但是没有一个合法的后代,弟弟詹姆士即位。詹姆士是一个纯正的天主教徒。他即位时原本希望能使圣公会与罗马天主教地位平等,和平共处,但是议会却颁布法令,将法办任何不信仰英国国教的基督徒。这让詹姆士非常恼火,之后议会和国王在信仰方面多次发生冲突,当詹姆士的儿子出生后,议会对未来国王的信仰更加恐惧,于是秘密邀请奥兰治亲王威廉入宫,以保护妻子的合法继承权为由,驱逐国王詹姆士。威廉一登陆英军就集体倒戈,甚至他一手提拔的约翰·丘吉尔也归顺新教阵营。(约翰·丘吉尔即一代马尔伯勒公爵,丘吉尔首相的曾曾曾祖父,威灵顿勋爵之前英国最出色的将军,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中表现突出。)詹姆士自知无力回天,放弃王位逃亡法国,史称“光荣革命”。英国唯一一次与荷兰合并,进入玛丽女王与威廉三世共治时期。

22、威廉三世

威廉三世,英国国王与荷兰执政,一个被荷兰遗弃却最终拯救荷兰的英雄。他在危局中诞生,随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荷兰终于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荷兰人却想要抛弃那个引领他们革命道路的奥兰治家族。在威廉三世出生前8天,他的父亲荷兰执政威廉二世突然死亡,荷兰自治派趁机废除执政一职,解散统一陆军,荷兰进入第一次无执政时期。

但是在威廉22岁那年,英法联军进攻荷兰,共和国危在旦夕,自治派如同无头苍蝇,在法军强大的压力下几乎要丢掉整个国家。荷兰人民重新想起了奥兰治家族的伟大,将威廉推上了总指挥的位置。为了阻挡法军,他掘开阿姆斯特丹的大坝,让海水倒灌,拯救了荷兰。之后他成功驱逐法军,被荷兰人民重新任命为荷兰执政。

之后他受邀前往英国,接受“权利法案”,使英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他终其一生,都在警惕法国这个欧洲的庞然大物。他的生命就是与“太阳王”路易十四战斗的生命,无论是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战争,他始终保持着毫不妥协的态度,站在抗法的第一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