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历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19 05:37   点击:104  编辑:yyns   手机版

广东揭阳人吴砀,一个三国志行文细缝里才能找到的小人物,他有可能耗费半生时间,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要拥汉反吴,值得尊敬么?

此处排版更适合手机阅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zgzNDU2NA==&mid=2649805065&idx=1&sn=26e630687e4a0e37c87cf0f85048e754&chksm=837c6fa2b40be6b49bd632f550fc110cc3d99a282a2d5137dbbcd477cc72f21bc49525a2bc3d&token=991288486&lang=zh_CN#rd


《汉末三国地方故事》:今之广东揭阳,此人半辈子只做一件事,忠汉室,反孙吴。


砀受天子命为长,

知有汉,不知有吴也!


—— 南海郡 揭阳县人 吴砀


本文是《汉末三国地方故事》

(总) 第 二 篇

交州 南海郡 揭阳篇 01


本文共4149字


本文所用史籍材料,见于文末。


开门见山,先行点题。这个半辈子只做一件事,忠汉室,反孙吴的人物,姓吴,名砀,字叔山,东汉时交州南海郡揭阳县(今广东省揭阳市)人,也是四百年汉朝岁月中,潮汕地区唯一可考的考廉。



东汉时的南海郡

揭阳已是交州最东边的行政组织


吴砀年轻时中孝廉不久,即任荆州长沙郡最东面,毗邻扬州西部的安成县(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县长,一干就是十余年(汉末察孝亷,为安成长。《百越先贤志》),期间该效力过荆州牧刘表;在刘表病故,刘琮投降期间,名义上短暂效力过曹操;最后在刘备收服长沙郡时,归顺于刘备。



安成,与扬州毗邻。

按刘表时期与孙吴军边境摩擦众多,

吴砀该在此地累积一定的军事经验。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历215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遣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孙权遂以吕蒙、吕岱等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据《吕蒙传》所说是,“望风归降”;据《吕岱传》所言,是“三郡克定”。



还有一个零陵郡虽然在死守,

但很快就被吕蒙蒙骗,

零陵太守郝普投降。


但是,有着“专美传主”习惯的陈寿先生也不能昧着良心,瞒却事实之全部,于是在《吕岱传》“三郡克定”,留守长沙之后……


陈寿记录:安成县的吴砀县长又发功了。


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在长沙郡的战斗中,刘备军人数虽少,但对吴军的突然破脸,也不是毫无抵抗的。


《吕岱传》里就写到,当时有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县吏在阴山城中集结联军,欲与吕岱作战(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



四县县吏的阴山联军

虽然不强,但好歹战力多一分是一分。


然而无奈的是,刘备荆州军的一部分精锐早随诸葛亮入川支援,一部分精锐由关羽统辖驻守江陵,也不可能用有限的军力去支援荆州南部。如果刘备未到,关羽就单率主力南下的话,就有孙权侵占江陵,吕蒙、鲁肃夹击关羽的可能。



此图制作出自知乎 @贝斯蒙坦


在荆州南部各郡县的守备部队实力堪忧,战斗力估计只能和业余水平的地方盗贼较量,对着职业水平的吴军并无胜算。因此吕岱也没费多少力气,稍为攻城,就已让阴山城抵抗军投降。(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


吴砀的第一次发功,就在于此。


还记得这阴山联军中有安成县吏的存在吗?县吏参加阴山城联军,没有安成县长吴砀的允许,安成县长吴砀对此一无所知,说出去也没人相信。


而当吴砀将安成县吏派出去后,他自己也没闲着,马上带领本部不多的人马前往攸县,并派人前往醴陵联系中郎将袁龙,打算共同起事,威胁吴军后方,达到与关羽军首尾呼应的效果。



阴山县虽被攻破,

但吴砀和袁龙紧接起事,

希望能撑到援军到来的一天。


最终,这一计划的执行是成功的,而且拿捏时机也相当准确,是吕岱受降阴山联军,且在吕岱回守长沙之时。(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


有理由相信,阴山城四县的联军只是烟幕,攸县吴砀+醴陵袁龙才是后着,且从牌面上看更有战斗力。原因有二:


一、攸县在刘表时期,就是与孙吴交战的东线本营,之前由刘磐、黄忠驻守,对线孙吴。保守估计,攸县这里可能还有一批趁手军备。因此吴砀选择攸县起事。(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三国志 黄忠传》)(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三国志 黄忠传》)


二、毕竟中郎将是正经军职,可以推测袁龙所掌握的军队比阴山城联军更强,因此吴砀选择袁龙为联合起事对象,也合理。


只是计划成功,时机拿捏准确,也架不住东吴军队的迅速反应,在鲁肃攻攸县、吕岱攻醴陵,双管齐下的攻势中——


攸县吴砀战败突围而走,从此在正史不知所踪;本文文首的那一句话,就是吴砀对阵鲁肃时所说,收录于别史《百越先贤志》,至今听来掷地有声:



醴陵袁龙被吕岱军所擒,并遭杀害。

(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


至此吴军在军事上获得大优,哪怕刘备此时率军五万回援公安,派遣关羽南下支援荆州南部(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也得在谈判桌上妥协示弱(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这个低威不能不认,因为刘备不能在建安二十年时,就和孙权彻底撕破脸。当年的汉中张鲁投降曹操,曹操以夏侯渊、张郃为将,多次侵扰巴界。以刘备军的实力,总不能同时和曹孙开战,所以只能选择妥协。



红线是有两条,但刘备的机动部队,只有一支。


孙权军在得到这部分的荆州利益后,也回师征讨合肥,该是出自两家商量的结果。而这一仗孙权率军十万,被张辽、李典、乐进合作打了个逍遥津惨败,是另一个故事……



喜庆画风的背后,是孙权脸上大写的惨字。


正史之中,吴砀的经历结束了;


而在别史记载里的吴砀,吴砀突围回到交州后,面对一国首领孙权不计前事,派遣封疆大吏(交州刺史)歩骘前来劝说归降,给足面子的前提下,吴砀依旧油盐不进,终其一生不做孙吴官吏,尽显风骨(后权统有交广,遣歩隲为交州刺史,义砀而不见责,砀亦不复仕。)


但,这段出自《百越先贤志》的记载,时间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歩骘收服交州,为交州刺史,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比吴砀战败还早了四年。


所以这一段别史如果要得到绝对的成立,除非能证明写书的人记错时间顺序……何况从逻辑上说,吴砀突围以后,应该去荆州复命,而不是回交州显示风骨。


但为什么又说《百越先贤志》的说法,不能全盘推翻呢?


以下来到笔者的脑补时间,用于网文设定有一点点合理性:


脑补

【汉末三国 揭阳县的故事来了】


揭阳县贼率曾夏等众数千人,历十余年,以侯爵杂缯千匹,下书购募,绝不可得。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自改为良民。《三国志 钟离牧传 注引 会稽典录》


这段材料虽然出于正史中的注引,但所做推测均为笔者的脑补,先此声明。




看到揭阳县贼这四字了么?这说法挺别扭的,常规的说法是有姓名的人物,率揭阳县贼等众数千人。但此处少有的是,揭阳县贼率曾夏等数千人。也就是说,揭阳县贼其实能具体指代到一个人。


那这一个人,究竟抱着何等的执念,才会以数千人规模,反乱十余年,孙吴镇压无效也就罢了……


但就算孙吴抛出侯爵、杂缯、官方诏书征募,承认其合法性,打算招安?那也没用,。


这位揭阳县贼率领的揭阳反抗军均只有一个回复,“绝不可得”。如此的软硬不吃,油盐不进,这种形容词是不是很熟悉呢?


答案呼之欲出,这位揭阳县贼,有可能就是当年败战突围,返回故乡交州揭阳县的吴砀。


按钟离牧任职南海太守时,已经是赤乌五年,公元242年。那这群作乱十余年的揭阳县军,按十一年最短时间来算,是起于231年;按十九年最长时间来算,是起于223年;


姑且按后者的说法来计算,吴砀自215年突围回到交州揭阳县老家后,可能存在一种情况,他用8年时间重整旗鼓,集合对吴国不满的交州基层民众,并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生后继,揭阳人曾夏,终于又再卷起旗帜,反抗孙吴,一如当初。


当年,是我吴砀知有汉,不知有吴。但在我再度扬旗的这一年,我希望从此以后的世界,都不会有孙吴这样屡次捅刀盟友的国家存在!


至于钟离牧传所说,如此硬骨头的揭阳县反抗军,会因为他那区区的“遣使慰譬,登皆首服,”就能“自改为良民。”?



三国志系列 钟离牧


此处值得发问,同样的招安操作,孙权,或者说是交州刺史已经做过多次,甚至给出的价码更高(侯爵、杂缯、官方诏书征募),揭阳县贼又怎么不早受招安,早得封侯之位呢?


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揭阳县军的领袖曾夏,更有可能是因为导师“揭阳县贼”病逝,导致揭阳县军没了主心骨,才接受钟离牧的条件,自改为良民。


那如此看来,钟离牧一担任南海太守就能平定揭阳县军,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了……


余音

按说,在223年时,蜀汉在诸葛亮主政下已和孙吴再度和好。那为什么上文脑补中的吴砀还要在揭阳县起事?


一来,吴砀可能自感败军之将,无颜回去面对关羽、刘备;


二来,忠汉观念极深的吴砀,终其一生不可能认同孙吴,何况还有之前遭遇的无故背刺,败仗旧仇?


三、清朝的陈其元,曾于其作品《庸闲斋笔记 卷十一》中为吴砀、袁龙不能从祀关羽而鸣不平。那也可以据此脑补吴砀将自己与关羽的关系,看得比与蜀汉的关系,更加重要。


如此,则吴砀在215年突围后,不去荆州复命,反而回到交州,就能够解释了。


参考资料

“建安二十年,(吕岱)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又安成、攸、永新、茶陵四县吏共入阴山城,合众拒岱,岱攻围,即降,三郡克定。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横江将军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
《三国志 吕岱传》 西晋 陈寿 著


吴砀,字叔山,掲阳人。汉末察孝亷,为安成长。孙权使吕岱取长沙郡,砀据县以拒之,权遣鲁肃攻围,砀突去,曰:“砀受天子命为长,知有汉,不知有吴也!”后权统有交广,遣歩隲为交州刺史,义砀而不见责,砀亦不复仕。
《百越先贤志》明朝 欧大任 著


会稽典录曰:高凉贼率仍弩等破略百姓,残害吏民,牧越界扑讨,旬日降服。又揭阳县贼率曾夏等众数千人,历十余年,以侯爵杂缯千匹,下书购募,绝不可得。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自改为良民。始兴太守羊茞与太常滕胤书曰:“钟离子干吾昔知之不熟,定见其在南海,威恩部伍,智勇分明,加操行清纯,有古人之风。”其见贵如此。在郡四年,以疾去职。

《三国志 钟离牧传 注引 会稽典录》


关侯祀典:关圣庙中,除子平及周仓外,无从祀者。按《吴志吕岱传》:安成长吴砀、中郎将袁龙首尾关云长,复为反乱,砀据攸县,龙在醴陵。权遣鲁肃攻攸,砀得突走。岱攻醴陵,遂擒斩龙。是龙、砀皆蜀汉忠臣,关圣心膂,龙又殉节,乃庙中不祀,何耶?

《庸闲斋笔记 卷十一》清 陈其元 著

本文来源为订阅号“三国游戏文史库藏”(sangogame)

END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