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书籍了解一些历史知识其实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历史知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增长智慧,培养历史感、时代感、民族自豪感,提高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前途的认识及信心的重要武器。本人不推荐历史通俗读物,那些读物普遍没有责任心且夹带私活,而且为了吸引读者把一些未证实的历史花边新闻绘声绘色大讲特讲,实在不是一个读历史的好态度。历史很有趣,你陪着他玩很有趣,但你要玩他就很危险了。初三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九年级世界史)的学习,已经有了自己的历史架构并掌握大量史实。
读史必备基础:地理、经济学、心理学知识不能少。
首推史学两司马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不光因为两部是伟大的经典,经过时间的考验。还因为语文,读完两本语文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项羽本纪》是例外);“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陈涉世家》也是例外);“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他曾感叹:“《资治通鉴》看了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十分难得的好书噢!“《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这部史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包含有野史、实录、谐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古籍文献。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政治史事。全书按历史朝代分为16纪,一共是《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全球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读这本书,涉及到中国的部分要慎重。
中文版序言(斯塔夫里阿诺斯)
导论
――走向全球史
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一、世界史的目的
二、世界史的结构
三、世界历史地理
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一、人类的起源
二、人类一词的含义
三、食物采集者的文化
四、人口分散和种族差别
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的传播
三、农业的种类
四、食物生产者的文化
五、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第二编 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一、父明的性质
二、美索不达米亚发源地
二、又明的传播
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
一、美索不达米亚
一埃及
二、克里特
四、印度河
五、商朝
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结束
一、古代又明的历史意义
二、游牧民进入历史
三、游牧民对中东的入侵
四、游牧民对边缘文明区的入侵
第三编 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500年)
第七章 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普遍性影响的根源
二、商业联结
三、文化联结
第八章 希腊和罗马的文明
一、形成时期,公元前80(800――500年)
二、古典时代,公元前500--336年
三、古典时代的文明
四、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36――31年
五、早期共和国,至公元前264年
六、后期共和国,公元前265――27年
七、早期帝国,公元前27年一公元284年
八、后期帝国,公元284――467年
第九章 印度文明
一、雅利安人的影响
二、改革与反改革
三、孔雀帝国
四、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
五、笈多古典时代
第十章 中国文明
一、过渡时期
二、哲学家和经典
三、秦帝国
四、汉帝国
五、帝国的衰落
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终结
一、古典文明的历史意义
二、衰落的根源
三、蛮族的入侵
四、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
五、蛮族对西方的继续入侵
六、西方历史的独特性
第四编 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 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
一、欧亚大陆的海上贸易
二、欧亚大陆的陆上贸易
二、技术传播
四、欧亚大陆的宗教
五、扩展中的视界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一、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半岛
一、穆罕默德
三、征服时期
四、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教帝国
五、伊斯兰教文明
六、哈里发统治的衰落
第十四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一、突厥人在伊斯兰教世界中的优势
二、成吉思汗
一早期征服
四、蒙古帝国
五、蒙古帝国的衰落
六、穆斯林突厥人的复兴
七、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义
第十五章 传统的拜占廷文明
一、拜占廷的出现
二、拜占廷的黄金时代
二、拜占廷的衰落
四、拜占廷的灭亡
五、拜占廷的遗产
六、拜占廷和斯拉夫人
七、第三罗马
第十六章 传统的儒家文明
一、隋朝统一中国
二、大唐帝国
三、宋朝的黄金时代
四、元朝蒙古人的统治
五、明朝的民族优越感及后撤
一、中国文明在日本
七、日本的封建制度
八、日本的后撤与孤立
第十七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一、西万社会的多样性
二、地理背景
三、技术的格外早的发展
四、发展中的经济
五、民族君主国的崛起
六、信仰的时代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
第五编 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 非洲
一、地理环境
二、民族
三、农业和铁
四、伊斯兰教
五、苏丹诸帝国
六、王国与部落
七、结论
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一、大陆和民族
一、文化
二、文明
四、结论
五、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 后记: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地图
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一、人性的本质
二、文明:是祸还是福?
三、发达社会和“遏止领先”
四、历史中的民族
译后记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