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照片?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2 08:33   点击:240  编辑:yyns   手机版

以下照片均为外籍摄影师在七十至九十年代间拍摄的中国纪实摄影作品。

(过去我不理解方志敏烈士为什么用“可爱”形容中国,在我编辑这条帖子的时间里却逐渐领会)

Bruno Barbey

Bruno Barbey,出生于摩洛哥,法国摄影师。1968年加入马格南图片社。他曾经走过很多国家,在意大利、波兰、中国、摩洛哥等地拍下了很多精彩的照片。“摄影是唯一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被理解的语言。”

解放军战士在八达岭长城 北京,1980年


豫园 上海,1980年


坐在乐山大佛的脚趾上 乐山,1980年



解放军战士在机场迎接蓬皮杜 上海,1973年


天安门前三辆送货的三轮车 北京,1980年


一家人上轮船 长寿县(今长寿区),1980年


故宫午门 北京,1973年


嘉陵江畔 重庆,1980年


工人们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的车队 上海,1973年



天安门破晓时分 北京,1973年


电影海报 新疆,1989年



漓江 阳朔兴坪,1980年



沪东造船厂附近的稻田,一艘八百吨的轮船正在建造中 上海,1980年


抗战时期遗留的堡垒 上海,1980年


《苦恼人的笑》电影预告 阳朔,1980年


在沪南电表厂门口打乒乓球 上海,1980年




天府广场 成都,1980年


在田野上做早操 上海,1980年


复兴公园 上海,1980年





婚纱照 上海,1980年




钟表厂工人 上海,1980年



三个男人在“香”字下吃冰棍 北京,1973年


小学生 上海,1980年




少先队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北京,1980年

Eve Arnold

Eve Arnold 1912年生于美国费城,1946年开始摄影,两年后进入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跟随Harper’s Bazaar的艺术指导Alexei Brodovitch学习摄影。五十年代起,Arnold开始为《时代》和《生活》杂志工作,并于1957年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首位女性成员。

























Stuart Franklin

“我爱摄影,它那样的简单。”1956年斯图尔特·富兰克林出生于英国。他在在西萨里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学习摄影、电影和地理(并拥有学士和博士学位)。在20世纪80年代,他作为一名记者为巴黎的Sygma西格玛新闻社工作,之后于1985年加入马格南。

1993年,上海街头上百人等红灯



1993年,上海花园酒店时装秀











西直门长途汽车站,刚到北京的人




1993年,上海街头拿着大哥大的年轻人



北京,一个小孩在麦当劳叔叔身边休息


北京火车站


《梦开始的地方》电视剧拍摄


北京电子市场


北京电子市场



1993年,成人上商学课程是一种流行


1993年,上海,街边的狗贩子




1993年,海鸥相机工厂生产车间


1993年,上海,洗浴中心的顾客


1993年,上海,美甲店


私营美容店

Yann Layma

阎雷(Yann Layma),1962年生,法国著名人文地理摄影师,是继马克·吕布之后又一位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法国摄影师,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Alex NG

伍振荣,出生于60年代的香港,80年代初就读新闻系。当时大陆改革开放不久,香港也开始掀起神州行的热潮。年少的他不甘寂寞,依然带着相机只身来到大陆展开了游历,记录下了那个年代大陆的生活百态。

洛阳白马寺 1984年


西安钟楼 1984年



1984年


北京颐和园 1985年


大连港 1985年


呼和浩特火车站 1985年


大连有轨电车 1985年


内蒙古呼和浩特 1984年


南京扬子江畔 1984年


北京前门 1984年


嵩山少林寺的和尚


北京天安门广场 1984年



苏州小吃店 1984年


济南站的旅客



Alain Le Garsmeur





















Bill hocker



























Gueorgui Pinkhassov

Gueorgui Pinkhassov 以生动又充满艺术气息的报道摄影而闻名,他赋予日常生活中的景象一层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他镜头下丰富多彩的图像形式多样又诗意,时而抽象,但又巧妙地呈现出现代生活场面的视觉复杂性,总是引人入胜。























Patrick Zachmann

法国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出生于1955年,法国摄影师,1985年加入玛格南,1996-1997年任玛格南副社长。特里克·扎克曼曾为众多国际知名通讯社拍摄新闻图片,擅长黑白照片的形式创造作品。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以记者签证前往中国拍摄。在花费了30多年时间和超过25次往返中国的自费旅行之后,Zachmann整理出版了多达583页的中国摄影集。















2022/3/13更新

久保田博二

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Hiroji Kubota,1939—)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摄影曾经对中国摄影界产生过重要影响。特别是1978—1985年的7年时间里,他45次来到中国,完成对中国所有省份的拍摄和报道,在中国拍摄了20多万张照片。

1984 包头


1981 沈阳


1985 厦门


1993年春节 广州火车站


1982 浙江


1980 宁夏


1981 吉林


1981 抚顺


1981 鞍山


1981 拉萨

2022/3/16 更新

Thmoas Hoepker

托马斯·赫普克尔,1936年生于德国,知名摄影大师,玛格南图片社成员,2003年至2006年担任玛格南图片社总裁,同时他还是Leica名人堂摄影师。他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过他并不重视艺术效果,而是更强调纪实的力量。正如他所言,“我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一名摄影师。”以下分享的是其在1984年的北京拍摄的作品。








2023/3/8更新

Marc Riboud(马克·吕布)

法国著名摄影师。1923年6月24日出生于法国里昂,以其对东方世界的广泛报道而广为人知。1952 年,他结识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随后加入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早在1957 年,马克成为19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一生拍摄了无数中国主题的作品,与中国有着极深渊源。









以上照片为1985,西藏



2023/3/20更新

斋藤康一

当代日本摄影界重要的专业摄影师,特别是在肖像照领域形成了独特风格。他作为中日友好的见证人,也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发展。他于1965年首次访华,随后近40年间共来过中国80余次,走遍了中国各地,拍摄作品数以万计,其作品特色为忠实记录一般人民生活的变化,虽然不是计划性的摄影,却无意间展现了民间历史的感人影像,尤其所拍摄的城市涵盖各省和地区。

1978,天安门广场上的国营拍摄点


1978,北京大栅栏


1978,满载废品的车


1978,北海公园的小朋友



1985,成都街头


1983,绍兴水道



1979,兰州白塔山公园俯瞰黄河


1983,杭州西湖


1983,京杭大运河


1983,上海市淮中路附近行人往来


1985,苏州下班时间的自行车潮


1985,苏州旧式杂货店前


1985,昆明外出的小学生


1986,广州街坊打麻将


1986,广州街边小店


1988,扬州街边休息的人们


1993,重庆长江江边码头


1993,重庆


1994,北京交通


1994,天安门前游客


1983,杭州小女孩在户外做功课


1983,黄浦江上的旧式木帆船


1994,北京市民挤公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