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皁,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我觉得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这首歌,曾经激励过我很久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後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之後,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怀。「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後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後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後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使他的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正气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
这首诗用古体诗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