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我所知道的和南京有关的一些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
三国:孙权。说起南京的历史名人,第一个就不得不说三国时期的孙权。因为在三国之前,这个城市真的没什么太大的名气,它实在是太不起眼。在三国之前,南京规模太小了,更像是一些村庄。真正让南京成为一个城市的就是孙权。他二十六岁的时候跟曹操打了一仗,叫“赤壁大战”。这场大战打完了以后,在他不到三十岁的时候,他迁治在南京,那时候都不叫南京,就是秣陵这个地方,然后他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建业。随后三国的东吴在此定都,如果不是孙权在此做了皇帝,南京显然不可能有后面的历史。孙权在南京一共做了二十三年皇帝,这期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广修水利,大兴屯田。在他的领导下,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有了明显好转。
东晋:司马睿。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西晋就是在北方的朝廷灭亡,然后318年晋元帝(正式)登基。晋元帝就是我们说的司马睿,他和王导在南京称帝,这就是东晋的开始。在西晋时期,皇权还很厉害,士族和名士只是政治的装饰品,帝王是士族名士效忠的对象,皇权想除谁就除谁,要杀你就杀你。到了东晋,情况彻底改变,帝王变成了门阀政治的装饰品,皇帝成了傀儡,成了士族利用的工具,“主弱臣强”基本上变为常态。真不知道应该如何给司马睿这个东晋的开国皇帝定位,有人觉得他的能力,甚至还不如孙吴的亡国皇帝孙皓。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就是说东晋初期南京的政治生态,是司马睿与两个姓王的人共同掌握,司马睿不过是坐享其成。王导是文臣,出谋划策,想要更多的民生。王敦文武双全,恨不能党政军一把抓,,因为司马睿无能,越来越不把他放在眼里。司马睿生气时。也想除掉王敦,甚至亲自领兵作战,可是根本不是王敦的对手。司马睿与王敦摊了一次牌,像扳倒王敦,结果未能如愿,反弄得自己狼狈不堪,害得南京的老百姓跟着他遭难。司马睿恼羞成怒的说“你王敦真要想在南京城里当皇帝,要跟我说啊,我可以把这劳什子皇位让给你,我还是当我的琅琊王去,何苦要让百姓跟着受罪呢”。
六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公元419年到589年,170年,宋,齐,梁,陈四朝,国都都在南京。说说梁武帝萧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皇帝,喜欢读书,信佛吃素,不止一次出家,寿命挺长,活到了八十多岁,最后却饿死在台城。六朝帝王中,数他在位时间最长,差不多有四十七年。公元547年,八十三岁的萧衍第四次出家当和尚,在南京的同泰寺里住了三十七天,然后再花巨款将他赎出。这一进一出,其实就是名正言顺的给寺庙捐银子,国库里的钱,皇上他老人家还不是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也就在这一年,梁武帝接受了侯景的归顺。侯景是鲜卑化羯人,镇守河南。没想到第二年,侯景举兵叛乱,前后一百多天攻破了梁都健康的台城,囚禁了老皇帝梁武帝,活活地将他老人家给饿死了。侯景刚来南朝晋见,非常低调,毕恭毕敬,想在南方找个有些身份的老婆装点门面,梁武帝警告他,别做梦,休想染指王谢家的女子,人家门槛太高。过了也就一年时间,侯景叛乱,占领了南京,不只饿死老皇帝,干脆直接染指皇家,娶了梁武帝的孙女溧阳公主。不是不让娶门槛太高的女人吗,我就睡了你们家的孙女,帝王家的孙女,门槛总算够高了吧。
唐朝:颜真卿。公元759年,南京来了一位很重要的父母官颜真卿。颜真卿担任昇州刺史,同时还充任浙西节度使,负责昇州及周边诸州的军事。南京人记住颜真卿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字好,让南京人忘不了他,是因为他在乌龙潭边修建放生池。建放生池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民心,以慈悲为怀,弥散民间的杀伐之气,推广慈爱。颜真卿专门为这个放生池撰写了《天下放生池碑铭》。
唐朝:韩滉。公元783年,唐德宗出逃期间,韩滉所在的东南地区,为平定叛乱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援。当时的李希烈叛军,派兵五万人围攻河南宁陵,韩滉派部将王栖躍带兵渡过汴河,击败李希烈部,大大缓解了危机,使得叛军暂时不敢窥伺江东。唐德宗逃离长安,由于叛军割据,水陆交通断绝,直到第二年春天才抵达梁州,可怜身上还穿着冬天的衣服,军队将士也是如此。坐镇镇江的韩滉得知消息,马上派人往梁州献上四十担绫罗,除了运送绫罗,还给与叛军作战的李晟,送去百余船的粮食。韩滉还在自己的辖区内,封锁了交通要道,关口桥梁都派兵驻扎。为了防止有人趁乱反叛,长江沿岸严防死守,禁止重要战略物资运出浙西境内。同时训练了一支五千人的水军,建造楼船战舰三十多艘,在长江下游巡航,展示军威。为了准备唐德宗渡江南来,韩滉下令拆毁了镇江郊区的名人墓,拆毁了南京四十多所佛寺道观,用拆下来的石材木料,在战略要地修筑堡垒,将铜铁佛像和钟磬重新熔铸,制成兵器铠甲,从镇江到玉山,楼城相连,严阵以待。韩滉还下令用佛殿拆下的建筑材料,在石头城修建馆舍数十座,准备迎接王室。韩滉为唐朝国祚的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论功行赏,公元784年,他加封为检校吏部尚书,数月后又再次加封检校尚书右仆射。官职一升再升,很快又调回长安当起京官,入朝拜相,不就便病故,死得其所。除了他的政绩外,韩滉还是唐代著名的艺术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韩滉的《文苑图》,是流传的国宝之一。韩滉更擅长的还是画动物,他的代表作《五牛图》,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标准的南京人,他出生的那天,据说正好是七夕。李后主是个性情中人,一个眼睛重瞳,当皇帝实属勉强,南唐在他手上,还能偏安十五年,已经很不容易。李煜为政重仁慈宽刑罚,轻易不肯多杀一人,每遇到死刑论决,总是希望能少杀几个人,遇到不得不杀,忍不住就要流泪。李煜很重视选拔人才,他非常看重科举,直至南唐亡国的开宝八年二月,还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李后主的词是南京人永恒的骄傲,有很多伟大的诗人写过南京,只有李煜才是真正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李煜的诗词中,流露出来的不只是一个亡国之君感慨,同时也是南京人对于历史的叹息。
南宋:辛弃疾。1168年的时候,南京来了一个建康府通判。这个人叫辛弃疾。辛弃疾是主战派,就是他身在南宋朝廷,在南京当官,但他一心想要通过武力去收复北方,但是一直到死也没有看到。在南京的时候,辛弃疾写了特别多的诗歌,这里边最有名的一篇就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北宋:王安石。北宋时期,王安石到了南京,干了一件荒唐事,就是把玄武湖给填了。王安石做江宁知府,以粮为纲,他的治湖方案竟然是“废湖为田”,将湖面统统变成良田。历史上的玄武湖与杭州西湖相比,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它与长江直接联在一起,今天已经无法想象它的水面有多辽阔。六朝时期,帝王湖上检阅水军,桅樯林立旌旗蔽日,楼舰五百雄兵十万,鼓角声震天动地。玄武湖因此消失了二百多年,经过后来元朝的两次疏浚,才重新在南京的版图上出现,湖水面积当然就有点惨不忍睹,浩瀚二字再也说不上。
南宋:秦桧。南宋时期,南京人感到最大的不光彩,不是经济不够富裕,也不是人物不够优秀,而是这里出了一个秦桧。秦桧是地道的南京人,少年时期在这里读书,科举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他曾经两次入相,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投降派,被列入《宋史.奸臣传》,臭名昭著。
明朝:朱元璋。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家境贫寒的农家。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名叫兴宗,又名元璋,字国瑞。三岁随家人离开泗州,颠沛流离,辗转穷乡僻壤。十六岁家庭遭遇不幸,短短十六天,“连遭三丧”,父母和兄长先后病亡。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到1352年,赖以栖身的皇觉寺毁于兵火,又一次走投无路。好在珈蓝菩萨的一卦“从雄而后昌”的吉兆,给了他很大启发,朱元璋跑到濠州,投奔郭子兴的农民革命军。从军不到一年,获得红斤军将领郭子兴器重,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便由普通兵卒,升为九夫,升为百夫,又转为亲兵,然后就是“镇抚”,到渡江攻占皖南的太平时,朱元璋已经出任大元帅。朱元璋在1356年3月攻克南京。朱元璋攻克南京以后,他的一个谋士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说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然后朱元璋就牢牢地遵守这三个要诀,他迟迟地不称王,把南京改名叫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他灭掉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然后把南京定都称作南京。直到这个时候南京才叫作南京,在这之前历史书上你所看到的,所有叫南京这个字的,都跟南京毫无关系,就只是南方的一个京而已。而这个朱元璋把南京定为都城以后,把开封叫作北京,所以明朝的时候所说的北京,指的是开封,那是明朝的北京。朱元璋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修城墙,因为他要“高筑墙”。所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京的这个城墙,就是以明朝的城墙为主体。包括西安的城墙也是明朝修的,我们看到北京的那个长城也是明朝修的。1368年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南京人开始享受首都人民的荣耀,此时之南京,既“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已经是天下归为一统的大中国首都。
明朝:朱棣。明成祖朱棣,就是燕王朱棣造反。朱元璋死了,传位给了孙子建文帝,他希望在南京继续下去,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皇孙。一个有点文弱的小家伙,他根本不是他叔叔的对手。燕王朱棣带兵打过来,跟玩似的,就把他那可怜的侄儿搞定,把皇帝的位置抢到手上。朱棣能征惯战——这是一个跟朱元璋最像的儿子——然后朱棣开始称帝,从北京到南京来,自己成了明成祖,这就是永乐大帝。永乐大帝到南京干的第一件令人震撼的事,就是杀了方孝孺十族。方孝孺是当时的大儒,朱棣要登基,找方孝孺说,你给我写一个登基诏书。方孝孺不写,方孝孺在纸上写了一个篡字,篡位的篡,把朱棣给气坏了。朱棣说我们老朱家的事,关你什么事,诛十族!因为过去杀人只有诛九族,哪有诛十族。诛十族怎么办呢?底下人思考,说九族之外,再找一族:老师一族。就是把方孝孺的老师家都拉出来,全部杀掉了。那一次一共杀了800多人,就是把整个方氏灭族,所以朱棣的残暴是出了名的。但是这个人精力极其旺盛,所以能够看到他也做了很多事。比如说他编了《永乐大典》,这个《永乐大典》是能够跟《四库全书》所媲美的一个重要的典籍的集合,三亿七千多万字。而且明成祖还发动了郑和下西洋。后来明成祖在南京大概呆了十八年,迁都北京。所以明成祖在南京建都,也有十八年的时间。他迁都北京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疏通大运河,没有大运河,南北之间没法交通。所以他又做了疏通大运河的事。
明朝:利玛窦。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1595年的时候,一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人来到南京。利玛窦来到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了第一座天主教堂,石鼓路教堂。
民国:孙中山。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先生由沪赴宁,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然最后长眠于南京,但是他这一生当中,真正在南京前后待了还不足一百天。1912年1月1号,来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3日便离任回了上海。4月8号去武汉途中匆匆路过南京,几乎没有什么耽搁。出了下关车站,立刻登上停泊在江边的联鲸号军舰,这以后的10月21日,又到过一次南京,这次也只待了一整天。孙中山实际上一共在南京,待了三个月时间,就这么点时间,但是孙中山对南京的感情很深。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在北京逝世的时候,汪精卫在他身边,就问孙中山,说要不然葬在景山。为什么要把孙中山葬在景山呢,是因为有人曾经说过,孙中山是崇祯皇帝的托世,所以就把他葬在崇祯皇帝的这个景山。结果这时候孙中山突然异常清醒,说葬在紫金山。然后周围一群人都在研究说,紫金山是哪个紫金山呢,研究了半天说是南京的紫金山,于是中山陵安排在了今天紫金山的这个地方。中山先生为什么选择南京做他的最后的归宿,是因为他在这个地方担任了临时大总统,这是他人生最重要最辉煌、革命成功的那一刻的见证。
清朝时,南京有过最重要的官员叫“两江总督”。两江总督谁当过呢,基本上我们听过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清朝人都当过。曾国藩兄弟当过,左宗棠,张之洞,端方,林则徐,这些人都当过两江总督。尤其是林则徐,林则徐当两江总督的时候,跑到了广东进行虎门销烟。
历史上南京出过三位有名的后主,东吴孙后主孙皓,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三个后主最后都死在河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