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谁能给出一个关于诸葛亮全方位、多角度且客观的评价?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3-29 01:39   点击:59  编辑:yyns   手机版

中国三国时代蜀汉政治人物军事家诸葛亮,当时及后世颇有评价和月旦。

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军事指挥才能,历史上诸葛亮军事功绩不如其政治功绩。但若以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则是不恰当的。诸葛亮政治品德忠诚不二、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人格特色严于律己、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献身精神死而后已、领导能力长于协调、管理思想以法为治,无论对于今人治军治政置业,人生价值取向,都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相比起诸葛亮政治功绩杰出,其军事功绩稍逊,但作为军事家,得到历代兵家认可。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李靖多次提到诸葛亮治军之法与八阵图,评价极高,并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评选诸葛亮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为武庙十哲。诸葛亮军事著述众多,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贡献。

三国时期对诸葛亮之评价就不详细叙述了,在《三国志》都能查得到。


陈寿——西晋陈寿是《三国志》作者,父亲在街亭一战打败仗,受到剃光头刑罚,诸葛瞻也看不起陈寿;可是,陈寿写完诸葛亮传记后,对他评价如下:

“诸葛亮做相国时,安抚百姓,建立仪容法度,制约官僚职权,依从权力制度,开诚意正心,布公正法道;歇尽忠心、有益于时者,虽是仇家,必定赏赐;触犯法规、怠工慢事者,虽是亲信,必定受罚;心服认罪、输诚下情者,虽然重罪,必可释放;浮游辞藻、巧言饰辨者,虽然罪轻,必遭刑戮;为善不因微小而不予赏赐,为恶不因纤薄而不予贬职;庶务事处理精练,即物穷理其根本,依循名谓责罚实情,虚假作伪不齿所为;终于国邦境域之内,都敬畏而崇爱他,刑罚虽然严峻而无人怨恨,因为他用心公平而规劝警戒明察。可说是认识治国之优良人才,可以和管仲萧何相匹敌。然而连年劳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应变将兵战略,不是他所善长罢!”

刘宋裴松之:“察观诸葛亮与刘备君臣相遇,可说是千载一时,由始至终以至分离,谁能离间他们?……关羽为曹操所虏获,礼遇甚为优厚,可谓出尽其所能用者,犹存忠义不背弃本志,可说诸葛孔明不会及不上关羽。”

东晋常璩:“以礼治国民众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有尚余泣。”、“诸葛亮虽有英雄霸主之资质和能力,而入主非中兴之国,欲以区区之蜀汉,假已经被废之天命,北伐吞并强魏,抗衡上等大国,不是十分难吗。像宋襄公称霸吗?然而诸葛亮对内修政理民,对外扬威振武。”

  • 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元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 聂文豹:“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南村辍耕录》)
  • 宋朝谢采伯:“孙权运筹于内,刘备、诸葛亮、周瑜、关侯等,合谋并智,方拒得曹操,败之于赤壁,亦未为竒政縁。”(《密斋笔记•卷二》)
  • 苏轼:“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 宋朝有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
  • 戴少望:“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 宋朝曹彬:“诸葛孔明虽然忠于汉室,然而竭尽疲惫蜀汉之军兵民众,不能规复中原万分之一,何能得称之为武侯?”
  • 宋朝朱熹:“诸葛武侯即便名义俱备正当,无所谓隐秘匿藏,其为汉室复仇之志气,如同青天白日,人人可得而知之。”
  • 洪迈:“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 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略,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山堂考索》)
  • 陈亮:“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 陈元靓:“德图王,卧龙徐起。北伐南征,渭滨泸水。周旋两朝,勤劳一纪。星堕中军,英雄巳矣 。”(《事林广记后集》)
  • 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清太祖高皇帝圣训》)
  •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安雅堂稿·卷四》)
  •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为人臣者,惟有诸葛亮能够如此做到。”
  •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翁山文外·训练辑要序》)
  • 乾隆:“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 马允刚:“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 曾国藩:“公以丞相而兼元帅,凡宫中府中以及营中之事,无不兼综,举郭、费、董三人治宫中之事,举向宠治营中之事,殆皆指留守成都者言之。其府中之事,则公所自治,百司庶政,皆公在军中亲为裁决焉。”
  • 清朝王鸣盛认为,诸葛亮的才能非但不止十倍于曹丕,甚至他自比的管仲乐毅也不及他,只有杜甫的“伯仲之间见伊吕”将其与伊尹吕尚相媲才称得上“品题”。
  • 清朝学者赵藩作“攻心联”,悬挂在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内容为: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一生嗜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推崇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但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佳。
  • 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国史新论》)
  • 周一良:诸葛亮这个人应该说他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国方面,是采取“严刑峻法”的办法。另外,他在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观我觉得恐怕应该同时注意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特征。
  • 田余庆《隆中对再认识》一文指出:“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幄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询。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法正、庞统之谋。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
  • 范文澜:“诸葛亮的行为在封建时代,道德标准是很高的。”
  • 柏杨:“刘备先生托孤给诸葛亮,而且明言要诸葛亮自己接管政权,可真是名正言顺,没有人能阻挡得住。然而,诸葛亮不但没有顺水推舟,坐上宝座,反而拥戴一个十七岁,不过高中学一二年级的大孩子,‘鞠躬尽力,死而无已。’在现实政治中,皇帝的宝座,谁的力量大,谁就可以往上坐。但我们对能往上坐而不往上坐的忠臣义士﹐仍备感尊敬。因为,那正是大丈夫有所不为的情操,便容易角落成一个无所不为的下三滥货色。诸葛亮的有所不为,供我们顶礼。”
  • 周殿富:“诸葛亮的业绩无可追及,但诸葛亮的政治品德、个性人格、不止不歇的奋斗精神,乐此不疲的敬业思想,还是值得今人学习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确如夏花秋叶般之讯息,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有限的生命资源,在有生之年做得多,做得好,多有所为。诸葛亮的一生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为我们留下是一种历史的镜鉴,人生的启迪。”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