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历史怎样制作复习小卡片?
高中历史不需要做小卡片吧,高中历史的知识量并不多,高考历史也以考逻辑为主,只要拉好时间发展线和横向对比线,再多思考事情人物的因果关系就差不多了。这比做卡片省事多了、效率也高了
二、孩子上小学四年级,喜欢关注历史故事,要不要鼓励他多学习历史?应该怎样培养?
小学语文中有关历史的故事有很多,而且、关于古诗与古文的课文有点多,对于喜欢历史故事的孩子来说,这可是一件好事。
我儿子很喜欢历史,经验告诉我,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看书。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历史故事来源于书籍。一本有图片,语句幽默诙谐的生活演变史历,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
人类的进化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让人类努力的脚印深刻烙印到孩子的心灵。这本《孤狸家哇!历史原来是这样》,从步行到马车,再到如今的便利的公交工具,从过去的穿树皮不讲卫生,到如今美好的大千世界,经历了长长的几千年历史。
每一副图都可以变成看图说话,把孩子的想象发挥到极致。
再介绍这本《给91件未来事物写历史》,是由两次雨果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阿德里安.韩所著,让孩子提前体验一个“黑镜”式未来世界,打开“脑洞思维”,对今天的科学说一句“未来科学发展趋势”在这里。
看了脑洞故事,再来看非常童趣的《孤狸家国宝带我看历史》,让孩子从图画与文字中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必定肃然起敬。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传承下来的故事都值得孩子好好学习。
这本“书上的历史文物”,让孩子明白历史的演变,也可以欣赏许多历史文物。
除了买书,还可以买这种不伤眼的阅读器,携带方便,被誉为“带在身上的图书馆”。
阅读器有大的,有小的,有贵的,也有便宜些的,与平榜一样充电,开机,电击,翻页,既有看手机一样的方便功能,又有看书一样清晰的质感。
看书是对历史故事的输入,讲故事,编故事,评论历史人物,就是对历史故事的延伸。
给孩子一个舞台,让他勇敢地讲出来,培养孩子的胆量和自信。我相信,优秀的孩子都爱看书,有能力的孩子都是练出来的。
三、老一辈研究文史方面的学者常说的做卡片,到底是指什么卡片,卡片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照片可以看一下?
这个技术真是个完全被时代抛弃的玩意儿……
所谓卡片就是一般出售的图书馆卡片,边缘打孔,上面有横格。这玩意淘宝还有卖,此外大城市的一些国营文具商店可能也能买到,比如北京向阳文化用品商店的某些分店还有。
(图片引自
老boks机柜卡片文件查出的图书馆 免版税图库摄影侵删)
卡片上面记下史料的出处,如果短的话也可以直接摘抄上去(理论上讲不推荐,但很多人为了省事会这么干)。同时附上对史料的几句简单提示或关键词之类,以便快速阅读翻查。边上的红线往往就是为了写关键字或者书名用的。一张卡片上经常会写不止一条记录,而是几条相关度很高的资料等等。
卡片做好后,比较土的办法是用绳子或者木杆之类的东西穿起来,放入抽屉或盒子里保存。大多数人就是随便找个盒子用,比如鞋盒子、饼干罐子之类,毕竟那个时代物资比较匮乏。不过也有专门的卡片盒,与今天的名片盒有点类似,形如下图。但一般没这么清爽啦,就是木制的,比较高级的可能会有个盖子。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上卡片盒。
如果工作条件较好的话,会有专门保管卡片的卡片柜。一些当时的办公桌抽屉可能也会为了方便保存卡片而进行改造(我小时候见过改造后的抽屉,但无缘得见怎么改造)。敝研究所资料室本来有三个抽屉的藏书卡片,可惜现在不在那边,没法拍照片。从网上随便找了一个图,大家看个样子吧。其实很少有历史学家能一个人占用一个卡片柜,看不了那么多东西的。
(引自
一组数字告诉你单向空间的新店什么样侵删)
卡片的分类,有人按字母或者笔画排,有人按类别分,总之看大家的习惯了。
读书的时候,手边肯定要放空白卡片,见到觉得有用的话(如有价值的史料、别人引用过但自己觉得还能转引的史料、别人论著中的观点等等),直接就在卡片上记录出处、提示、关键词等内容。每天看完书,把新制作的卡片按照分类法放入自己的卡片库中。非常类似的、基本连在一起用的卡片可以统一合并成一张——如果写得下的话。
等到需要写东西了,就把卡片翻阅一下,找到需要的资料索引,对着一个个去翻阅原书,抄下需要的话,编排起来基本就是文章了。实际工作中一般的办法是,作者先写文章,需要引文的时候将卡片用曲别针或大头针附在纸上或将卡片上的引文出处写在稿纸上,跳过去继续写文章。文章主体写完后,作者或助手再根据卡片或引文出处翻阅书刊,将引文抄在稿纸边缘(这就是为什么500字稿纸边上一定会有大片空白、而300字稿纸一般没有空白的原因),最后整个誊抄一遍。
(此外还有人是写文章时在稿纸上预留引文的空白,同时附上或记下卡片。写完文章主体后,用新稿纸统一抄录引文,接着把这几张有引文的纸剪成一条条地贴在空白处,最后再誊抄或打字。这种方法在打字社出现以后一度十分流行。)
除了卡片外,还有一种类似的办法,就是用纸。优点是可以写更多的东西,往往可以整段摘抄下来,缺点就是不易保存和查找。我老板到现在还是用纸的。
卡片的习惯不仅中国学者用,西方人也用。罗威廉老师至今还在办公室里有两排塑料制的小卡片盒,按英文字母排序,用它来写论文(所以他论文写得慢)。而且卡片可以一组人一起用,算是那个时代的云协作吧。此外就是学者去世以后,卡片往往可以传给别人。之前敝所有位老师去世,无子女也无亲随弟子,我老板去看望家属的时候,征得同意,把卡片全拿回来了,稍加拣选,填进了自己的史料库里,也算某种程度上的继承吧。
当然这个办法,虽然能列举出一堆好处,但应该说……实在是很落后啊。先前Office还比较简单的时候,想用word文档作检索依据还没那么方便(要么是几个很大的文档,不易翻找;要么是一堆文档,打开不方便。另外别跟我提编程,人会编程就不会来学历史啦),卡片盒子犹可一战。现在有了Zotero、Evernote和OneNote之类的东东,无论抄录、分类、标记、检索、携带、引用都比卡片方便多了。之所以卡片还没被完全淘汰,基本只是因为学历史的人计算机能力普遍差得离奇,很多人干脆就是伸手党,不会学习使用Zotero之类的而已。
卡片留给史学界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错误的传递性。卡片实际上是一个转引机制,上面往往只会写出某人读到的内容,限于时间或精力(你总不想打断阅读连贯性吧),很难立刻进行详考,不能追溯到史料的源头。而且一旦卡片制成,卡片上只有索引,只能应用,不能重新阅读,系统性整体考证并调整内容的机会不多,不像OneNote制成的史料长编那样可以很方便地删改、抽换。这就导致很多人一旦出错就会错一辈子——那张卡片不停地被翻出来,在历史书写的轨道上一次又一次地磨出一个不恰当的印记,从血气方刚到白发苍苍,宛如西西弗斯一样。
--------------------
补充一个说明。看到评论区里大家说的东西,意识到这里有些误解。误解的起源在于我文中使用了“图书馆卡片”一词,我本意是制作卡片用的卡片纸叫“图书馆卡片”,而不是说这玩意一定在图书馆。
常说的卡片一般有三类:
1. 资料索引卡,也就是这个答案里说的、供学者做研究用的。由学者为了自己的研究而制作。
2. 图书目录索引卡。这个东西其实应该说是图书馆的藏书目录,由图书馆制作。只是为了便于检索、查找,避免来回来去的翻书页,才做成卡片。大家在图书馆进门处看到的柜子一般就是这一类。这种卡片上只会有图书馆藏书的信息,是图书馆对自己藏书的展示手段,和学者的研究基本没有关系。
3. 借书卡。以前没有计算机管理借阅记录的时代,图书馆管理自己藏书的流通,就靠借书卡完成。一般在藏书的封三会粘一个借书卡纸袋,插着1-2张借书卡(不同图书馆规矩不一样)。借书的时候,馆员取出借书卡,在卡片上填写借书人姓名,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放入一个专门的盒子里。这样翻阅这个盒子,就可以知道某书由谁借走了。还书的时候再从盒中取出卡片,插回书里去。这是图书馆对自己藏书的流通管理手段,和学者研究也没有关系。
四、怎样做文献卡片?
大师们提到的读书卡片法,读书卡片到底是怎么做的?比如发明化学元素表的门捷列夫,奇特的一生中写到的柳比歇夫,还有王云五大师等等,都提到自己做读书卡片。读书卡片到底是怎样做的?
五、给历史老师画一个教师节卡片,画什么画比较好?
献芹
六、请问怎么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像做成卡片?
这个不清楚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