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棹忠夫就是用卡片法的牛人之一,可以看看他怎么做的,最后我还提供了一段编剧用卡片的视频,供模仿
梅棹忠夫(1920-2010),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工学院。历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等职。在撰写此书时,为起名犯愁,好友汤川秀树(日本首位物理诺奖得主)热心解惑:说到底不还是以跟“技术”问题吗?是一门什么样的技术呢?简单的“学习的技术”有点词不达意。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智识活动技术,反复推敲,最终定名为《智识的生产技术》
梅棹忠夫提到尽管学者术业有专攻,但是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是一致的。
通常我们会觉得大学可以教授研究方法,但遗憾的是人们依旧热衷教授学术成功。
但是现在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且每天在不断的生产信息。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获取信息、整理信息、思考得出结论,然后传递信息,最终落实到行动中,我们需要智识生产。
智识生产与消费
智识生产:生产就是产生价值,是用大脑生产的,有价值的商品,而这种商品是信息
智识消费:消费就是花费,产生的最多是娱乐
使用大脑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一种生产。而生产恰恰是经济学中产生有价值商品的过程。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
我们现在在互联网等媒介上面临信息大爆炸,但是大多数都是消费型的,比如视频/游戏等,所以如果你要做智识生产,就需要上价值。
比如得到等课程,其实就是一种智识生产,但是对购买人而已,是一种生产还是消费,取决于,你是否可以去再生产。
记录,以便遗忘
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忆。如果要记住,就没必要记下来。写卡是为了遗忘。
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作家、诗人、小说家梅列日科夫斯基,在《诸神的复活》中写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他的衣服口袋里,总装着一个笔记本,事无巨细,杂乱无章的都记录在里面。
当天徜徉在城市街区,就会几下迎面而来的者的相貌特征。他的弟子去市场购物回来,他也会逐一询问所购物品的价格,并一一记录。连毫无用处的事情,也都被他记录的仔仔细细。
记录事件要事无巨细,记录人物,要事无巨细,阅读文本,要事无巨细。是不是,我们就应该完整的记录实践?
事件、人物等是会褪色、枯萎的,如果不趁着感动、感觉。未褪色、枯萎写成文章。那么就会永远都写不成了。所以要善于捕捉发现。
若不记录,或与和若干年前一样,原地踏步。只要留下记录,以前的发现就会成为以后发现的跳板,逐渐积累成庞然大物。
很多东西都有适用的范围,笔记本也一样,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笔记适合保存资料,不适合整理资料。
笔记在合上的时候,往往很难打开。
梅棹忠夫使用卡片法整理资料。。
卡片法
卡片方法真实一种再现历史的技术,一种变时间为物质的绝招。纸质的卡片,最靠谱,因为考虑使时间的维度,商品/产品/APP都不是真正不可靠的东西,因为大概率这些东西是小于你的生命长度。
文具用品厂家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方便,随意调整商品生产。隔个两三年,同样的东西就会再也找不到。所以智识生产行业却必须考虑到十年以上更长远的情况,才能开始行动。
就像梅棹忠夫说的卡片的分类并不重要,反反复复的翻阅卡片,才是至关重要的。在每一页上只记录一件事,一卡一事。
但是工具毕竟是工具。我们需要知道“君子使物,误为物使”。
来看看金牌编剧是怎么用卡片来写剧本的吧。
【双语字幕】奥斯卡编剧教你写剧本_哔哩哔哩_bilibili《智识的生产技术》你值得拥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