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成语(描写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4-04 13:24   点击:103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成语典故?

一丘之貉

汉朝时有一个名叫杨恽的人,有着非常显赫的出身。

杨恽(yáng yùn)

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官拜丞相的杨敞,母亲是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千金。

杨敞-西汉时期政治家

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下,杨恽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饱读诗书,学问渊博。

汉宣帝即位后,

刘询(原名刘病已,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1月10日),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

杨恽知道了大将霍光谋反的消息,最先向汉宣帝报告,所以,事后被汉宣帝提拔为平通侯,从此在朝廷里崭露头角。

霍光,西汉时期权臣、政治家,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上官皇后的外祖父

当时,朝廷上下都弥漫着一股贿(huì)赂(lù)、奢(shē)靡(mí)的风气,朝臣只贪图荣华富贵,追逐权势地位,对国家政事和百姓疾苦,一点都不关心,就知道吃喝玩乐。杨恽作中山郎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这些弊病。由于少年得志,又有功劳在身,所以杨恽逐渐变得骄傲自满,与傅长乐(长乐是宣帝非常信任的故友)发生了一场非常不愉快的争执。

有一次,杨恽听闻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便说:“遇到这样一个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才导致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终于亡了国。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就像在同一山丘生长的貉(hé)兽一样,毫无差别,专门信任小人,容纳不了忠臣。”

杨恽这番“古与今,如一丘之貉”的话传到皇帝耳朵后不久,他便被免职查办了。究其原因,便在于他把话说得太绝对,说什么“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一丘之貉,专门信任小人,容纳不了忠臣。”这话搁在哪个君王面前,也会心中不爽的。

——《汉书·杨恽传》

【故事启示】 杨恽着实让我们领略了一把“言辞”的威力。正所谓“一句话天堂,一句话地狱。”杨恽在朝廷中崭露头角,“嘴巴”功不可没;然而,他被免职查办,“嘴巴”却也难逃其咎。生活中,守好自己的嘴巴,把话说得严谨一点,为自己辩护得周到一点,终究不是什么坏事情。谨记一句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成语释义】常用来形容臭味相投的人(含讥讽鄙视之意);有时也用来比喻彼此属于同一种类或层级(具否定意味)。丘,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一种状似狐狸的野兽。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

【活用例句】这些抢劫犯、盗窃犯、诈骗犯都是~,政府相关部门应严厉打击。

【近义】臭味相投、一路货色

【反义】良师益友、患难之交

二、三国历史人物中谁的成语典故最多?

诸葛亮

01、不求闻达 02、舌战群儒 03、草船借箭 04、方寸已乱 05、德薄任重 06、计日而待

07、如鱼得水 08、淡泊明志 09、苟全性命 10、俭以养德 11、临危受命 12、如虎生翼

13、神机妙算 14、妄自菲薄 15、三顾草庐 16、不知所言 17、囊中取物 18、深入不毛

19、坐而待毙 20、三顾茅庐 21、思贤如渴 22、以柔克刚 23、偏安一隅 24、木牛流马

25、视微知着 26、半筹莫展 27、摇鹅毛扇 28、事后诸葛 29、志存高远 30、伏龙凤雏

31、七纵七禽 32、初出茅庐 33、虎踞龙盘 32、集思广益

..... 太多了

三、一辈子创造成语最多的古人是谁?一次性创造成语最多的事件是哪个?

诸葛亮《出师表》,758字,29条成语。古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报国精神让人感动。这篇文章千古流传,除了其报国之情,就是表本身的文学价值,文章结构合理,行文顺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我统计了一下,文中被后人直接引用和稍微加工进行使用的成语有29条,这篇文章只有758字,算下来几乎每句都有成语。可能司马迁的《史记》创造的成语多,可就从一篇文章,短短不满800字的作文里,一次性提炼出这么多成语,我所看到的,这是最多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能还有我没看到的,请大家指正。下面是列表:

1.危急存亡

2.开张圣听

3.妄自菲薄

4.引喻失义

5.陟罚臧否

6.作奸犯科

7.志虑忠纯

8.事无大小

9.裨补缺漏

10.有所广益

11.行阵和睦

12.优劣得所

13.亲贤远佞

14.计日而待

15.苟全性命

16.不求闻达

17.猥自枉屈

18.三顾茅庐

19.夙夜忧叹

20.深入不毛

21.庶竭驽钝

22.攘除奸凶

23.斟酌损益

24.进尽忠言

25.以彰其咎

26.咨诹善道

27.察纳雅言

28.不胜感激

29.不知所言

汗颜啊,上学时写了无数篇800字的作文没出一个成语→_→

四、描写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卫国有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

吕不韦

他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

并将自己的爱妾赵姬献给子楚。

等子楚回到秦国接掌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谁料,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因病驾崩了。吕不韦便辅佐秦庄襄王十三岁的儿子嬴政(赵姬所生)继承了王位。

这个新即位的小皇帝便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由于曾资助过落难时的秦庄襄王,功劳不小。现在他的地位更上一层楼,连小皇帝嬴政都要尊称他为“仲父”。

由于嬴政年龄尚小,所以秦国的行政大权全部掌控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

吕不韦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加上当时社会又非常盛行养士之风,便也养了三千能够出谋划策的门客,作为智囊团。与此同时,他还让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门客把自己多年来苦心钻研的见解和心得一一写成文字,呈现上来。

吕不韦见到如此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内容的文字资料,万分欣喜,便将其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巨著,题名为《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秦国首都咸阳,并张贴悬赏告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然而,并没有人出面给《吕氏春秋》添删一字,领取千金之赏。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有权有势的人,谁敢对他主持编辑的书籍增减一个字啊!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一字千金”。

——《史记·吕不韦列传》

【故事启示】 “秦相吕不韦使门客著《吕氏春秋》。书成,公布于咸阳城门,声言有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千金。”我们姑且不谈《吕氏春秋》是否真有如此完美,反正这“千金”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弄不好就有丢小命的危险。我们可能会为古代一条人命值多少银两而劳神,然而,吕大丞相的屁股可不是随便就能摸的,这是稍加思索就知道的事。不管吕大丞相是出于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还是出于骄傲、显摆的权势心理,他给出的文字价码足够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成语释义】 形容文章的内容出色,不可更改,有很高的价值。

【活用例句】 鲁迅先生的杂文,价值极高,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为~。

【近义】 一字一珠、字字珠玑

【反义】 一文不值

五、古代历史人物中典故和成语最多的是不是韩信?

单一一个人最多应该就是他吧?史记的功劳

半壁江山

劳苦功高

朝秦暮楚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战

筑坛拜将

破釜沉舟

霸王别姬

以一当十

秋毫无犯

江东父老

匹马单枪

一决雌雄

妇人之仁

扛鼎拔山

拔山盖世

披坚执锐

分我杯羹

所向披靡

拔旗易帜

沐猴而冠

运筹帷幄

胯下之辱

一饭千金

羞与哙伍

揭竿而起

汗马功劳

养虎遗患

大逆不道

解衣推食

借箸代筹

约法三章

计将安出

高阳酒徒

垓下之围

楚河汉界

水淹七军

指鹿为马

焚书坑儒

国士无双

孺子可教

取而代之

作壁上观

膝行而前

头发上指

判若鸿沟

慷慨悲歌

锦衣夜行

贪财好色

助纣为虐

先声后实

推陈出新

功高震主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捷足先登

付之一炬

卷土重来

出尔反尔

击其暮归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项庄舞剑 志在沛公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先发制人 后发制于人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

还有非成语但为典故的

鸿门宴

万人敌

萧何月下追韩信

竖子不足为谋

斗智不斗力

不到乌江心不死

韩信在项羽手下做卫士见证不少成语的诞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