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城隍庙的历史介绍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21 06:44   点击:202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城隍庙的历史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是一座以城隍庙为主体的在位置上三庙合一的道教神庙。此庙群的初创年代不晚于元代,据历史文献记载:城隍庙曾因遭到火焚,于明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554―1555)重修;到清代咸丰九年(1859),城隍庙又一次发生火灾,庙群大面积被焚毁;同治三年至八年(1864―1869)中,经过历时6年的重修,大部分建筑得以恢复。但在民国后的90年间,城隍庙屡遭人为的破坏,到20世纪初,其建筑才彻底按原状进行了修复,昔日的风采得以重现。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7300平方米,庙门外木构架牌坊高竖,庙内格局与平遥县衙署相对应。庙门至献殿之间由戏台和钟鼓楼分作两进院,东、西厢皆有廊庑拱围。献殿左右,分别有灶君庙、财神庙横向联接。在中轴线上,从献殿以北的城隍殿延伸至寝宫,上建阁楼。灶君庙之后是道院。财神庙的正位是财神殿,上建真武楼,前有献殿,对面是一座建筑工艺精湛的戏台,别出心裁地建在拱券山门之上。

二、老城隍庙的历史

上海过去大部属于松江府,府城隍庙自然在松江城,府城隍庙有诸多行台(分庙)遍布府境,例如浦东新区航头镇西市就有一处。各区县除了县级城隍庙外,大镇上一般都有结合乡土信仰的城隍庙,比如浦东新区周浦镇境内除了镇上以前有城隍庙外,镇南郊的沈庄镇上也有城隍庙。上述这些庙宇大都毁于文革。城隍,是道教中城市的保护神。上海老城隍庙原为霍光神祠,供奉的是西汉名将霍光神主。上海建城隍庙,相沿成习,霍光成了上海资格最老的城隍爷。

秦裕伯是上海县陈行人,另有说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感叹未见过金銮殿,故专门建了一座像金銮殿的建筑。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上海百姓奉为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真正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上海知县张守约将方浜路上的金山神庙改建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城隍庙雏形。由于上海城隍庙内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城隍庙道观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海地区百姓的热心支持。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

作为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庙宇被挪为它用。

1994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上海城隍庙得到恢复,重新成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宫观。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道教信徒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在六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一期修复工程。2005年,在市、区政府的关心下,在上海市豫园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大殿前厢房的使用权得以归还,随即开始了二期修复工程。今天的上海城隍庙,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关圣殿、文昌殿九个殿堂,总面积约二千余平方米。1926年城隍庙再重建,殿高4.8丈,深6.34丈,钢筋水泥结构,而彩椽画栋、翠瓦朱檐,规模大增。

据说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还有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这三尊城隍爷在“文革”中被“扫地出门”,现已尊神归位。

因此上海城隍又有“一庙三城隍”的说法。

三、城隍庙有什么历史?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城隍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四、西安都城隍庙的历史变迁

清雍正元年(1723年)庙毁于火。同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代秦王朱爽府第砖石木料重修。重修后“规模宏大,栋宇崇宏,雄伟壮观,甲于关中”。

庙门口原有五间大牌坊,斗拱飞檐,气宇非凡,蔚为壮观。牌坊前由一对铁狮子镇守,山门内有一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两侧是威武雄壮的“帅神”相封守护。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阁、钟鼓楼、二山门、戏楼、牌坊、大殿、二殿、牌楼、寝殿。两侧是道众居住修真的东西道院,共有33宫。整个庙观布局整齐、左右对称、规模宏大、碧瓦丹檀、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美轮美奂,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道教文化的胜地。旧时,这里信众如潮,香火鼎盛。周边地区信众“过境必经”,常常人潮涌动,摩肩接踵。

1942年,部分建筑惨遭日寇炸毁,“十年浩劫”宗教活动被迫中断,由于历史原因城隍庙长期以来被百货商店占用。

2003年3月,西安市政府出资,将庙内商贩迁出,将庙产归还道教协会。随着西大街改造工程,对城隍庙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恢复这座都城隍庙往日雄姿。

2005年10月,启动的城隍庙庙前广场改造工程已经完工,修复了巍峨壮观的都城隍庙大牌楼和山门,使其与钟鼓楼遥相呼应,成为古都西安的又一盛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