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城隍庙的来历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22 13:31   点击:181  编辑:yyns   手机版

一、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如下: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二、城隍庙的来历有哪些?

以前,大自然气候恶劣,人们种田全靠老天爷,若风调雨顺,才能吃饱穿暖;若遇洪涝干旱人们就难以维持生计。有一年大旱,上海金山一带的农田干得开裂,田里的禾苗都快要枯死了。

农民们急得心里像着了火似的,唉声叹气道:“唉!要是能把黄浦江的水引到这里,就可以用水车浇田了。”

“说得倒轻巧,开这么大一条河,得多少人工,干多少年啊!”

正在这时,“霍”地站出来一位虎背熊腰的黑脸大汉,他说:“把这件事交给我吧,我一夜工夫就能开好。”

“一夜工夫?”大家都不相信他说的话,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就随他去吧。

第二天早晨,农民们奔到田里一看,唉呀!果然,一条清澈的河流从黄浦江分出来,灌溉了几千亩良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那黑脸大汉原来是汉朝大将军霍光显灵。他带领子子孙孙开河灌田,解救了这场灾难。于是,人们就修筑了城隍庙,铸造了霍光将军的神像供在大殿。而那条河则被称为新开河。

三、三原城隍庙的历史背景

三原城隍庙位于陕西三原县东大街,总建筑面积1万3千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四、永宁的城隍庙历史有多久

永宁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古时建城必有城隍,故为永宁卫城的同期建筑。据有关资料考证,原永宁城隍庙规模仅限于现有的后殿。清·道光十五年(1835)经由乡贤蔡名标发动各方善信,捐资进行扩建。清·光绪年间,再由港边村乡贤佘马堆前往菲律宾,向乡侨筹募资金加以整修、挺高门楼,方形成今日之大观。

五、三原城煌庙历史文化

三原县城隍庙,位于县城内东大街,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复修,占地面积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4466平方米,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建筑风格和形式集中体现了明代庙宇结构的特点,布局错落有致,严谨宏伟。 在庙门前,有引人注目的照壁,其南有高13米、重约1万公斤的铸铁旗杆一对。木牌坊高大华丽,上书“灵照应祠”,下踞石狮,对峙雄视。门内的藻井做工奇巧。进门楼后,中间石条铺路,直通庙后大殿。东西有廊,廊壁各嵌刻石(岳飞书《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再北通过木、石二道牌楼,前面即棂星门,门的上下满布浮雕。穿过戏楼,进入庙院。院内殿庑周环,曲屋连属,雕梁画栋。大殿博敞巍峨高13米,殿前高台石栏,栏下有石狮,东有石碑,西有铸铁香炉。钟鼓楼在两庑的北端,形式峻秀特别之处在于东鼓西钟。寝宫建筑是华美独特的庭院建筑,雕墙镂花,与众不同。楼、殿的挑檐下,均有风铃;殿脊上的装饰也极为复杂,有琉璃龙、凤、亭阁、文臣武将、奇蛇怪兽,千姿百态,耀眼生辉。 这组明代的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多层风格。重重院落向纵深发展,前廊后庑,左右对称,大殿朝南,主体建筑在中轴线最北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