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旅行网

先秦时期发生在河南重大历史事件?

来源:www.wlogo.net   时间:2023-02-26 12:28   点击:69  编辑:yyns   手机版

在禹晚年的时候,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大禹却暗中扶植自己的儿子启。等到禹死后,启凭借权势杀死了继承人伯益,夺取了天下。夏启继位之后,远古的“禅让制”被破坏了,取而代之的是“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3900多年,直到公元191 1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

夏启的儿子太康继承王位后,昏庸无能,东夷部落的首领后羿起兵夺取了政权,太康也死在了外地。后来,后羿又被手下寒浞取而代之。太康的孙子少康长大后,在有虞氏的支持下,招抚夏朝的老臣,壮大自己的势力,终于打败了寒浞,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他荒淫残暴,不理国事,并且搜刮民脂民膏,尽情享乐,弄得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大臣关龙逢曾多次劝谏夏桀,最后却为夏桀所杀。最后夏桀因暴政而亡国。

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者,或讳称“开”。乃夏王禹之子,传说禹先后定皋陶、伯益为王位继承人。禹死,益避让启,启遂继位为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启即位后,攻杀了有扈氏,诛杀了武观,巩固了统治地位。

夏小正》是现存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历”的月份,把一年分为12个月,对每个月的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以及相关的农事活动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因为《夏小正》中所记载的历法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为农民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事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人们就把夏历也叫做“农历”(俗称阴历),现在我们每年过的春节,就是夏历年的第一天。

商族发展到商汤时,已十分强大。夏朝末期,夏王桀大兴土木,奢侈淫逸,征伐邻国,残杀异己,横征暴敛,怨声四起。商汤于部族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扶困救穷、勤政廉明,周边诸侯都归顺他,百姓也亲附他,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固。他又任用伊尹、仲虺为左右相,伊尹为奴隶出身,深知人民疾苦,为相后,又行改革,安定社会。此后商汤入据中原,先击败韦、顾等邦国,后又击败昆吾,并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与夏军决战。夏桀大败奔溃,南窜于南巢(今安徽巢湖附近)而死,夏朝灭亡。

汤建立商朝,都于亳。商朝因政治动乱和水患等原因,多次迂都。至公元前14世纪,第20代王盘庚将都城自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这是第四次迁都。盘庚迁都时对臣民训诰,继续行汤之政,使百姓安定,商朝复兴,故商朝又史称为殷朝、殷商。

伊尹是成汤的宰相,曾辅佐成汤灭夏建商,治理国家。商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了他的儿子及孙子太甲等多位商王。太甲失德,伊尹就把他囚禁在桐宫,促使他悔过;太甲改过后,伊尹又将他迎回。作为商朝的开国功臣,伊尹受到了后世历代商王的尊崇。

武丁是商朝的第23帝,是商代后期功业最盛的君主。武丁在位共59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武丁继位后,先为父守丧三年。亲政后,勤于政事,取得了上层人士的支持。他任用贤才,从普通劳动者中得到贤人傅说,任为国相,还任用甘盘为大臣。武丁以傅说和甘盘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在其统治获得巩固的基础上,武丁对其周围的方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为商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商族第15代首领,商王朝创立者,名履,又称武汤、成汤、成唐。原为活动在夏朝东边的商部落首领。当时夏朝的君王桀政治腐败,国势衰弱。汤任用贤臣伊尹等执政,积聚力量,图谋灭夏。先经过十一次征战,陆续吞并了周边十余个拥护夏朝的小国,后成为当时的强国。发布征伐夏桀的誓师辞《汤誓》,起兵伐夏。鸣条一战歼灭夏桀大军,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又称帝辛,商朝的末代君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传说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能同野兽格斗。他即位时,商王朝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局势。他即位后,奢侈腐朽,荒淫无度:对百姓赋税繁重,统治暴虐;对外穷兵黩武,耗尽国力;对不满的大臣横加杀害或囚禁,导致众叛亲离。后因周武王会合各诸候来讨,纣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

武丁是商代后期著名的君王。相传少年时他的父亲让他久劳于外,生活在民间体察民情,因而深知人民疾苦。即位后能重用傅说、甘盘等贤臣,励精图治,国力渐强。他不断对西北和东南叛乱的少数民族进行征伐,南至江淮,北至河套,西达渭油,扩展疆土,威震四方。武丁当政59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在位时间之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盘庚是商代后期的贤明君王。盘庚即位时正值商代国势日渐衰落,为摆脱政治困境和避免自然灾害,他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自盘庚迁都至殷后,政治稳定,社会生产发展,商代国威日盛,一直至纣灭亡再不迁都。盘庚奠定了商代后期发展的基础。

“殷墟”是在河南安阳西北郊小屯村一带发现的商朝后半期的文化遗址。该地在商朝时称为“殷”,从盘庚迁殷到纣亡国,共经历了8代12王,273年时间。中国历史上又称商朝为“殷代”、“殷商”和“殷朝”。商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殷都被废弃,逐渐荒凉,以至变成废墟,年长日久被埋没在地下,后来人们叫它为“殷墟”。从1928年起,这里先后发掘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甲骨(10万多片).还发掘出许多墓葬和宫室遗址。

商朝的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奴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据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奴隶有隶、臣.妾、奚等分别,战俘和宗族灭亡者是奴隶的主要来源。贵族不仅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而且可以随意地施以杀戮。最为典型的杀戮就是杀人祭祀和活人殉葬。商王和贵族在祭祀天帝、祖先、鬼神和山川河流的时候,除了宰杀猪、牛、羊等牲畜之外,还经常屠杀战俘和奴隶。此外,统治者死后,都要用活人殉葬,少者一两个人,多的有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企图在所谓的“阴间”继续奴役这些奴隶为其服务。人祭和人殉在整个商朝都非常普遍,这反映了奴隶们在当时的悲惨处境。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1899年被学者王懿荣首次发现,清末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开始对甲骨文加以解释。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达10余万片。这些文字都是商朝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下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为盘庚迁殷到纣亡200多年间的遗物,是研究商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在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商代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宗教观念。他们崇拜上帝、崇拜山川风云等自然物,他们还特别迷信,认为到处都有鬼魂的存在。所以,在日常生活和管理国家事务时,无论大事小事都必须占卜定吉凶。占卜时先烧灼甲骨,再看甲骨上的裂纹,并根据裂纹的走向和排列结构来判断事情的吉凶与成败,并且还要把吉凶情况刻在甲骨上,以备日后查看是否应验。

宗法制是维系宗族组织的一种制度,规定一个父亲所生的儿子中,确立嫡长子为继承人,有权继承财产,并且历代相传,叫做直系,是族里的大宗:其他各子都是旁系小宗,每宗按照此法又分为大宗和小宗,就这样世代延续,构成一个多级的宗族组织系统,宗法制在商朝只是开端,到西周才发展完成。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该鼎呈长方形,有四足,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量达875公斤。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说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要铸造这样的庞然大物确非易事,它充分反映了商代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水平。

商纣王残暴的统治激起了臣民的反抗。为了镇压反抗,纣王与宠妃妲己谋划作炮烙之刑。在铜柱上涂上油脂,放在烈火中烧红,迫使犯人抱柱而上,犯人四肢被烧焦,立刻跌落火中而死。而纣王则以观看行刑为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